男科学检验与临床结合
1发现疑点追逐实践成功起点医院,组建了检验科。我深深感觉到男科学实验诊断是检验医学界弱项,尤其是精液检查常常被冷落、忽略,甚至是不屑一顾的项目,严重阻碍了男科学的发展。而患者是百般犹疑才把精液取了送来,每每看到饱受困扰的求医者,强烈的责任心使我受到挑战,患者期盼的眼光使我记忆深刻。在完成组建检验科后,我决心研究精液检测的内容,特别是对大家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认为,精液中的细胞都是“白细胞”,医院的时候,就提出精液中的细胞不都是“白细胞”,到了中日我仍然坚持此观点,可医院检验科得以实现了追逐的目标,我努力了。
80年代开始了“白细胞与生精细胞的鉴别”,实验证明精液中的细胞,主要是睾丸生精小管脱落的生精细胞。对例经瑞-姬染色,油镜下观察,精子形态学分类和生精细胞的检出:生育组正常精子为92.6%;不育组为86.7%,正常与异常精子形态进行介绍与描述和分类,对各种生精细胞的形态进行描述并形态以绘图介绍,生精细胞的检出:有3~4种生精细胞生育组为86%;不育组为90.1%,其中精子细胞检出生育组95%;不育组%,对两组进行分类,从而取得我们生精细胞的检出资料。对生精细胞进行每毫升的定量计数分析,经t检验,除精原细胞外,其它生精细胞均有显著差异。为临床观察疗效提供了实验依据。
另外对生精细胞特征、体积、核浆比进行了测量与描述,为精液研究提供基本资料。对精液中生精细胞及有形成分与疾病关系进行了评估,包括睾丸生精障碍、生精过程障碍、隐睾、睾丸炎、精索静脉曲张、前列腺炎、精子功能障碍与生精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卵磷脂小体和细菌关系均一一进行列表介绍。於年在国内首次如此系统详细的报道,开创了精液生精细胞学检测的新时代[17],论文获得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优秀论文奖。为此,笔者努力奋斗余生。
2精子运动速度与尾鞭打频率测定[18]精子活动力测定是精液检查的重要指标,为了测定精子的泳动速度与尾鞭打,对例(生育组30例,不育组77例),采用显微镜摄像监视系统测定精子运动速度和相差显微镜测定精子鞭打,结果:精子运动速度:生育组25.09μm±4.3μm/s;不育组18.02μm±4.62μm/s,两组t检验具有显著差异(t=6.71,P0.01)。尾鞭打频率:生育组7.85±1.29Hz(赫兹);不育组6.09±1.36Hz,两组t检验具有显著差异((t=5.8,P0.01)。精子运动速度与尾鞭打频率呈密切相关(r=0.83)[18]。
已知精子在营养液中可以明显提高运动速度,在辅助生殖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作为参比数值具有明显意义[18]。利用本结果,开发精子软件的提供了基本参数[19],对精子计数仪的开发与制作起到关键作用,经使用保持良好性能与质量保证[20]。
3精子功能测定实验[21]精子在低渗液中尾部出现不同程度的膨胀形态,据此直接地反映精子的整体功能,间接判断精子的受孕能力,已经应用在临床。
笔者对98例(生育组30例;不育组68例)精液采用果糖溶液(枸橼酸那7.35g果糖13.51g,蒸馏水0ml,渗透量mOsm,离子浓度0.15),进行低渗膨胀实验。已标准图对照,结果:g型精子生育组37.5%±6.30%;不育组21.8%±14.0%,两组t检验呈显著差异(t=5.88,P0.01)[21]。
同年报道了精子形态、活率及其指数测定》(医院学报;6(4):-)和精液生精细胞检查(附98例病例分析)》(医院学报;7(1):17-19等文章。
4建立精液生精细胞学检查年提出传统的评价睾丸病理变化的睾丸活检方法有四点不足:(1)患者带来恐惧与痛苦;(2)引起并发症;(3)采取的标本有限,不能全面了解睾丸组织的生殖状况;(4)基层难以开展,为此,以精液细胞学检查方法弥补不足,建立了无创伤的睾丸功能检查方法。
对例患者,次精液检查,千余涂片研究。在新鲜涂片中的“白细胞”经染色观察均为生精细胞,活体与染色两者一致的仅有1例,两者误差率为97.6%,彻底推翻了精液中检出“白细胞”的误区。生育组与不育组都有白细胞,但没有显著差异。对95例(生育组30例,不育组65例)进行生精细胞检查与分类和生精细胞的分布比例。对86例(生育组28例,不育组58例)进行生精细胞定量计数。对例不育症精子计数与各种生精细胞数量进行统计,结果:精子数量多生精细胞少;精子数量少,生精细胞多,无精子、少精子的病例,生精细胞反而显著增加。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精液中生精细胞类型即:(1)生精细胞缺乏型;(2)生精细胞比例异常型;(3)生精细胞形态异常型三类,为评估睾丸生殖功能建立基础数据。并以5例生精细胞检查病例进行诠释[22]。
5生精细胞检查的临床应用[23]年报告了,对例不育症患者的生精细胞检查与病因进行分析,结果:在36例无精子者中有23例没有生精细胞;少精子者中,精子计数×,均有生精细胞。58例生精细胞类型:生精细胞缺乏型为39.63%;比例异常型为36.21%;形态异常型为24.14%。病因:环境因素为22.42%;食用棉籽油为17.24%;基础疾患(精索静脉曲张、腮腺炎病史等)为34.49%;不明原因为25.86%。对其中例不育症精子数量与生精细胞关系及分类、数量和病因进行分析。结论认为生精细胞检查,可以作为分析睾丸生殖功能的客观指标在临床应用[23]。
通过上述研究为男科学实验诊断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和开辟了新途径,提高了男科的实验水平和诊断水平。我一直笃信实验室必须和临床结合,临床离不开实验室,实验室离不开临床的需要,为此,继续研究。
6支原体感染的系统研究支原体与衣原体易发非淋菌性尿道炎,解脲脲原体引起不育症引人注目,对分类、生物特性、致病性、不育症、流行病学调查、检查、诊断和治疗,进行综合性介绍[24],继之进行研究。
采用相差显微镜在电视荧光屏显示,录像测量记录,对例不育症患者,进行支原体感染对精子运动的影响观察,精子运动轨迹可呈现10种变化分析,测量例未感染解脲脲原体,精液中精子速度为26.04±13.34μm;感染者精液精子速度为0~14.88±23.00μm,两者具有现在差异,可作为弱精症可能感染支原体的指标[25]。报告在95例精浆的支原体的密度与附着在精子头体有关[26]。
通过对10例不育症患者,血清及精液解脲支原体测定均呈阳性(滴度1:16以上),人型支原体测定阴性。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支原体对精子的损伤。结果:①精子运动力减弱,畸形率增加;②脲原体附着精子头、体、尾,影响运动;③脲原体破坏精子动力装置-线粒体,导致精子无鞭打能力和前向运动能力;④脲原体破坏精子穿透装置-顶体帽,引起顶体蛋白变构,穿卵的顶体酶消失,导致不能穿卵;⑤脲原体侵入精子头核,有可能引起基因改变,出现流产和畸形儿;⑥脲原体破坏轴丝体,导致无动力精子即死精子[27]。
继续对光镜下生精细胞正常与异常形态,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进行观察,结果:脲原体感染生精细胞,破坏细胞核呈凋亡状态,在生精细胞的胞饮泡内,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园形颗粒状脲原体,引起胞膜破坏,胞浆外溢,细胞内脲原体繁殖,线粒体破坏,出现大量空泡、脊破坏与消失,导致精子生成障碍[28]。
观察精液中白细胞对脲原体吞噬的电镜观察,结果:①白细胞与吞噬细胞对脲原体的消灭作用,以接触、包绕、内移、胞饮等5个阶段完成;②细胞对脲原体具有变形、运动、趋化性作用;③脲原体侵入胞内,形成包围小泡,形成吞噬体,与细胞内溶酶体结合,消化分解作用;④精液可见白细胞和吞噬细胞,有炎性反应特征[29]。
笔者注意脲原体对前列腺炎的影响,就例前列腺液进行了观察,有63.35%有脲原体寄居,脲原体培养阳性数量的定性顺序为:+++者占60%;++者占26.5%;+者占10.8%;++++者占2.4%。在83例脲原体感染者的前列腺液中检出白细胞占91.5%,数目10个/HP为78.9%;11个/HP为5.2%;21/HP为3.9%;大量成堆/HP为11.8%;—者为8.4%。有前列腺结石者为12.0%,反复检出者多见。脲原体检出率生育组为10%~31%;不育组为40%~58%,两者有显著差异。Weidner认为结合症状与慢性前列腺炎体征的病人中,排除其他因素,脲原体可以通过尿道上行感染前列腺,引起脲原体相关性前列腺炎(Ureaplasma-associatedprostatitis)[30]。
丈夫精液及血清学证实脲原体感染(曾经有生育史)的妻子,取宫颈粘液进行相差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并与丈夫对照。在相差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动态的支原体,电镜中可见宫颈水平细胞粘膜受损、破碎、胞内有大量脲原体寄居与繁殖,可见阴道杆菌。本例仍然有输卵管炎[31]。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男科领域的认识,为解脲支原体的致病性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也更加坚定,锲而不舍对精液病理学继续研究的决心。
参考文献[17]曹兴午,辛旸,苏梦荣,等.例生育组与不育症精子形态与生精细胞定性与定量分析[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5(2):86-91.
[18]曹兴午,辛旸,苏梦荣,等.精子泳动速度与尾鞭打频率测定[J].医院学报.,6(1):45-47.
[19]肖松山,范世福,曹兴午,等.精子运动参数检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分析仪器.,(3):10-12.
[20]曹兴午,曹育爱,金合武,等.精子计算机自动分析系统设计评价与应用[J]中国性科学,,10(3):29-30.
[21]曹兴午,辛旸,王兰英,等.精子功能测定的新方法—精子低渗膨胀实验[J].医院学报.,6(3):-.
[22]曹兴午.一种观察睾丸功能的新方法——精液生精细胞学[J].中国性学;1(2):41-43,22.
[23]曹兴午例不育症患者的生精细胞检查与病因进行分析医院学报,(8)27-30.
[24]曹兴午,曹育爱,杨文质,等.支原体与解脲脲原体[J].性学;3(1):4-11。
[25]曹兴午,曹育爱.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的研究,1.支原体感染对精子运动的影响[J].性学,;3(4):24-26。
[26]曹兴午,曹育爱.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的研究(1,2),2,脲原体感染精子的相差显微镜观察[J].性学,;3(4):27-28。
[27]曹兴午,杨文质,曹育爱,等.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的研究3.感染脲原体精子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J].性学,,4(1):37-43.
[28]曹兴午,杨文质,曹育爱,等.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的研究4.感染脲原体对生精细胞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J].性学,,4(1):43-47.
[29]曹兴午,杨文质,曹育爱,等.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的研究5.精液中白细胞对脲原体吞噬的电镜观察[J].性学,;4(2):28-30。
[30]曹兴午,杨文质,曹育爱,等.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的研究6.脲原体感染所致前列腺炎[J].性学,;4(2):30-35.
[31]曹兴午,姜梅,杨文质,等.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的研究7.脲原体感染宫颈细胞光镜、电镜的观察[J]..性学,,4(3):43-45.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