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下李京贤

北京中科白殿疯醫院 http://m.39.net/pf/bdfyy/bdfhl/

HuangHeCreativeWriting

黄河文创

与您同行

(总第期)

怀念父亲(下)

作者:李京贤

父亲自十多岁开始在家里干农活,没妈的孩子也没有人关心,他的起居饮食就没有规律,饥一顿饱一顿,热一顿冷一顿,有活是先干活,然后才是吃饭。后来家里开染坊,父亲平均几天里就要跑一次洛阳去进染料,去洛阳都是走路一天打个来回,那一天的3顿饭就是对付。父亲告诉过我们那时候去洛阳,夏天天气热了,有时会到路边的人家里讨口水喝,有时候就在路边的河沟里捧口水喝,这样时间长了,胃就容易出问题。到60年代大哥去洛阳上学,父亲去洛阳给大哥送馍,也是每天一个来回,舍不得吃,舍不得喝,透支了自己的身体,也为老年埋下病根。那年父亲打嗝,母亲担心父亲有什么不测,刚好队里有块地里的桐树要卖,母亲想买几棵树为父亲做寿木,可是家里没钱。大姐那时在公社的面粉厂里上班,母亲就让我去马屯面粉厂找大姐,大姐又从她的同事,也是一个远方亲戚那里借了一些,凑了50块钱。母亲就用这50块钱买了几棵树,解成寿木板。后来父亲的身体好了,寿木就没有做,这些寿木板就当作床板用了好多年。第二次是在77年的春季,那一年是我们家最困难也是精神上备受煎熬的一年,年10月粉碎“四人帮”,76年年底大哥就被当成所谓的和“四人帮”一条线上的人,被公社隔离,一边劳动一边学习,肃清“四人帮”的余毒。这个事情,当时给我们全家的压力都很大,我们都怕大哥出现什么情况,因为县里的造反派头头都被抓起来了。我们虽然年龄不大,但隐隐约约感觉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生怕大哥被他的对手们往死里整,虽然我们知道大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和错误,但是毕竟是站错队了,就怕他的工作丢了。大哥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精神支柱,也是他自己小家的经济支柱,因为那时他已经三个孩子,第四个孩子那年的暑假就要出生。恰好这个时候父亲的身体又出了问题,我们当时只知道父亲是小便困难,隐私处疼痛,不知道是什么病,当时去了公社的卫生院看,好像医生要求采用排尿管可以解决小便困难的问题,当时大哥不在家,两个姐姐也不方便,只有二哥进行这些操作,但这样父亲还是疼痛难忍,记得春季他的脸上都出汗,那是疼的。没有办法,大姐就去公社找人,希望大哥回来带着父亲去看病,刚开始公社的头头不同意,大哥知道后就自己偷偷跑回家了看了父亲的情况,他又回去和头头说,才让他回来。大哥回来后,大姐也来到家里,他们两个和母亲商议父亲必须去住院治疗,当时就去了离我们不远的横水公社卫生院住院,去那里主要是大姐婆家的叔伯医院当医生,其叔伯姐夫是我们当地小有名气的外科医生,有熟人就放心些。在那里住了大概一个多星期,医生给父亲做了个手术,父亲的病情就好转了。最后我们才知道父亲患的是膀胱结石和附睾炎,附睾炎是青壮年人的常见疾病,当身体抵抗力低下时,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致病菌便会进入输精管,逆行侵入附睾,引发炎症。一般附睾炎患者会有硬结,硬结大多发生在附睾丸头部或者尾部。父亲回家需要静养和调理,那时我们家里可以说极其的困难,年春季我们那里干旱,麦子的收成不好,我们家里人均不到60斤的小麦,要维持一年可以想象那时母亲是多么的艰难,到了来年的春季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没有什么细粮,母亲连给父亲做碗白面的面条抖困难,那时全靠大姐和三姨他们家接济我们一些,父亲才能够喝碗白面条(我们那里土话叫白面叶),那像现在做了手术的回到家里都是鸡、鸭、鱼肉轮番上,让病人尽快恢复。话说远了,还是继续说我父亲的身体,自年父亲那次附睾炎住院手术后到年,父亲的身体一直比较好。尤其是年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后,虽然父亲每天的劳动强度可能高于大集体的时候,但是细粮多了,每天吃的和以前大不一样。母亲的茶饭做的好,父亲的一日三餐吃的及时,搭配合理,加上那时我们的家境逐步改善,父母的心情也比较愉快,因此父亲这十多年身体没有大碍。转眼到了年的夏天,我爱人是8月初的临产期,在90年的5月初我就把她送回她的老家待产。我在学校继续上课,等到学生的课程设计结束后再到我爱人的老家陪护她生孩子。大概是6月的中旬,二哥突然打电话到我们系里的办公室,告诉我父亲病了在洛阳住院,已经花了近元,父亲快要出院了,医院几百元住院费没法结账出院。二哥那时也知道我们要生孩子需要钱,他也是在没有办法才给我打电话的,我在电话中询问了父亲的病情及治疗情况,告诉二哥说我手里有准备生孩子用的元,马上给他邮寄回去。当天下午,我就去银行把钱取出来寄给二哥,当时这是我们自己小家的全部存款,也是为生孩子准备的,我也没有想到和我爱人商议一下就这样做了。那时家庭都还没有电话,我是经常给家里写信的,每次都会问及父母的身体状况,父亲住院这么久都没有告诉我,这是父母及哥哥姐姐怕我担心,故意隐瞒的。想想家里有哥哥姐姐真好,有什么事情是他们在顶着,不用自己操心,甚至有时候也不用出力。年春节我回洛阳,在和母亲、哥哥、姐姐的聊天中才详细知道父亲那次住院的详细经过,知道二哥和母亲在这期间做的难。据母亲讲:在我寄回的元钱之前,父亲住院花的多元主要是二哥出的,大哥去过几次,也没有留什么钱,只是口头承诺说收了麦子就卖,然后送钱过来;大姐没有工作和收入,来探望父亲给了元,二姐来看过,但是也没有留什么钱,弟弟从焦作回来留了元。听母亲说二哥也去同事和其它地方去借过,二哥就不肯给我打电话,因为他知道我们马上也要用钱,最后是母亲说了他,他才联系我的。母亲也说了二哥做的难,不但要筹钱,要找熟人和医生,医院护理父亲。我相信那时二嫂肯定也会抱怨几句,该说家里兄弟姊妹那么多,老人病了就全靠在二哥一个人身上。二哥不善言辞,什么事情都装在心里,不轻易流露出来,有苦有难有委屈也是这样。所以正是从90年父亲住院这个事情看出了二哥的担当,我对他非常的敬重。我的脾气不好,但是从来没有对二哥有不敬的时候和地方。90年那次父亲主要是因为膀胱结石在洛阳住院治疗的。二哥说父亲的结石非常严重,最大的一颗石头像小黑桃一样大,还有几颗像玉米颗粒一样大小。手术后由于营养跟不上,加上父亲有其它慢性疾病,母亲说父亲身上绿豆大的刀口硬是十多天没有愈合,出院后回到家里没有几天就好了。在92年以前,那时候就二哥的条件好些,因为他们两口子都在银行工作;大哥是个乡村教师,孩子又多,经济条件也不好;两个姐姐中大姐的日子过得去,二姐有三个孩子,日子也非常的紧巴;那年我妻子生孩子,弟弟刚工作还没有结婚。兄弟姊妹几个各自的小家有各自的困难,总的来说我们这个大家庭那时的经济条件还是不行。我记得父母分离时间较长的有3次,第一次是80年冬天,为了我们上学,母亲到小舅那里做些小生意,第二次是86年冬天因为其他原因去南阳小姨那里,第三次就是到成都。91年春节过后,母亲就到成都帮助我们带孩子,现在想起来,这件事情处理不够妥善,因为父亲刚大病一场,不知道恢复的怎么样,我就把母亲接走。那时我们也是没有办法,收入低,请不起保姆,只有依靠老人。母亲离开家里,对父亲的生活肯定有很大的影响。我们都一个人在外面工作过,一个人回到家里或者是租住的房子里,冷锅冷灶心里是番什么滋味,都有过体验,何况那时父亲处在农村,条件不好,他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回到家里已经精疲力尽,还要自己动手做饭,真不知道父亲是如何度过那段日子的?父亲从来没有给我们说起他一个人时的苦。相信一点,那几次父亲一个人生活对他的身体肯定有影响。有母亲的照顾,父亲的生活肯定会好些,尤其是吃的肯定很合口。想想这些就感到对不起父亲,这生再也没有机会到达您,或者说弥补我们的过失。后来在93、96、97年,父亲医院,这几次主要是因为心脏、心脑血管疾病。93年的春节过后,父亲又病得比较严重,母亲怕有什么不测,让我回去看看父亲。我回去后,父亲的身体逐渐好转,后来还可以下地干农活。93年我刚调到新的单位,从93~96年,是我在学校里最忙的几年,也是我为后来所从事的工作奠定基础的几年,这期间我的心里一直惦记一件事情就是一定要要趁父亲的身体还可以时,让他到成都住上一段时间。终于在95年的五一节前我趁出差的机会,回老家把父母接到成都住了两个多月,这也是父亲唯一一次到成都来。前段时间我在整理编辑父母的相册时,感到欣慰的是我和我爱人在父亲来成都时,陪他们到成都的一些公园游览还照了一些照片,尤其有几张仅有的和母亲的合影。否则父亲真的是没有留下几张像样的照片。还有就是我们知道父亲到了夏天父亲把裤腿挽起,腿上的青筋绷得特别高,至少有5毫米粗。我们当时也不知道这是病,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后来我们才知道青筋崩高属于静脉曲张,是由于人在炎热或身体出汗时用冷水冲洗导致的。母亲告诉我们:开染坊那些年,夏天气温高,又要面对几十度的染缸搅拌布匹,父亲浑身是汗水,为了解热,父亲就用瓢往自己身上泼冷水;还有父亲年轻时跑洛阳买染料,天气热时就到路边的河沟里用冷水冲洗,一热一冷的刺激导致的。我们也问过父亲:青筋绷得那么高,他自己是否有不适的感觉,他说没有,也可能几十年习惯了,也可能有点小的不舒服,父亲都忍受了,不想让我们花钱为他看病。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我们不够孝顺,父亲腿上的问题那么严重,我们医院去看看,他说没事情也就算了。后来看到有些报道:有的人家都是农民,但是都能够尽一切能力为父母老人求医看病,我们还是没有做到,写道这里,只想说:父亲,我们对不起您。虽然93年以后我自己家里的条件也好转了,但是自己也记不起来父亲在世的时候,我给他买过什么东西。知道父亲吸烟,有时候离开家的时候会给父亲一点钱,让他买烟,父亲的烟瘾不大,他也很少舍得花钱去买,抽的都是旱烟。父亲的嘱托:98年春节过后,父亲的身体是每况愈下。这时的父亲就象一台机器,身上的各个器官由于以前的过度透支和缺乏保养,已经彻底老化,有的甚至是功能和机能的逐步丧失。那时父亲自己行动已经非常吃力,从家里的堂屋到大门外就20米左右的距离走出去就困难,要人搀扶才能够从家里走到大门外,我们不在家时大哥有时会把父亲背出去,让父亲坐在躺椅上凉快或晒太阳。98年的暑假我回去陪伴父亲了一段时间,有时候我和母亲换房间,晚上我和父亲睡在一个房间,我们的床是面对面的,聊天说话很方便。父亲讲了他小时候的事情,父亲告诉我:他出生十八天,他的母亲就去世了,父亲被他的舅妈抱养了几年,父亲的舅父和舅妈对他很好,包括他的几个表哥和表姐对父亲也是关爱有加。他到8岁左右才回到自己的家里。父亲告诉我他最大的遗憾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机会报答他的舅父、表哥、表姐对他的恩情。他的这些亲人解放后多都居住在西安,西安距离洛阳的距离不到公里,可是父亲在解放后就再没有去过。因为条件所限,父亲和母亲养活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就很困难,根本没有条件去看望他的这些亲人,也更没有条件报答他们的恩情。尽管我们都知道父亲的继母对他不好,叔叔长大后也欺负他,但是他很少讲这些,估计他不想把怨恨留给我们,留下的都是别人对他的好,对我们一家人的好。他给我讲了对很多人和事的看法,一个人一辈子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讲的正是社会和政府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并且有的结合他的亲身体会讲得很透彻。他还说,不管在什么地方,人不要贪图小便宜,不要辜负别人,不要伤害别人。或许那时父亲已经感觉到他的时日不多,或者我和他相处的时间不多,又说到打小我的舅舅、妗子、姨妈、姨夫也是时常地接济我们,没有他们的帮助,单靠他和我妈的力量,我们几个别说都大上学,就是长大就很困难,甚至我们其中就会有抱养出去的可能。父亲在病榻之上一再告诫我:做人要知恩图报,别人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们不能忘记你们舅父、姨妈对我们家的大恩大德。还有就是他对母亲的愧疚,他说母亲是一个聪明漂亮、贤惠能干的女人,由于社会的变化和家庭的原因,母亲一辈子跟着他吃苦受累没有享过一天的福。今后你们一定要孝顺你妈。这些应该是父亲临终前对我的嘱托(因为父亲去世时我不在他身边)。这是我有生以来少有的这么近距离的和父亲交流沟通,通过那段时间的聊天,我彻底改变了以前对父亲的印象和看法,以前我一直认为我的父亲和其它老实巴交的老农民一样,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什么思想,没有什么内涵。通过那些天的交谈,我对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发现父亲是一个很有思想和内涵的一个人,父亲是那样的深沉、那样的有思想见地,他深谙人世间的一切道理。这是我真正体验到的言传身教,他的教诲对我触动很大,我也牢牢地记在心里。我后来辞职跳槽、条件好时回报舅和姨、帮助亲人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父亲的嘱托。父亲离世:暑假后我返回成都,那年农历9月初5父亲生日的当天,我还打电话回去祝贺父亲的生日,询问他身体状况,那天哥哥、姐姐都去家里给父亲过生日,父亲也很开心。尽管在对父亲日常生活的照顾和病情的医治方面,哥哥和姐姐们都尽心尽力。但是,父亲在病痛的无情折磨下,还是在他生日的9天以后,就是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日(农历:年9月14),带着他的很多遗憾离我们而去。我得知噩耗,火速赶回家里送父亲最后一程,说到这里,这也是我永生的遗憾,就是父母和大姐离世时我都不在他们身边。95年前后应该说我们家的条件正逐步好转,父亲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尽管父亲一生为没有机会报答他的舅家对他的养育之恩、和对自己的大女儿惨遭不幸而有遗憾,但是他临老对自己的子女生活还是放心的。他还嘱咐哥哥和姐姐说:母亲一辈子跟着他没有过上好日子,今后日子好过了,你们一定要对你们母亲好,这是父亲临终时对我们的期望。父亲去世后,母亲和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商议,父亲一生受尽苦难,临老是疾病缠身,没有过过几天好日子,享过什么福。我们应该把父亲的墓穴按照我们当地最高的规格修建,父亲下葬的那两天请戏班和乐队,把父亲的后事办得风光体面一些。我在家里停留了14天,用10天的时间把父亲的墓穴全部用砖箍了起来,这样棺木可以停放的时间更长。这10天我天天去墓地监工,从材料到工序都和大哥一一过目。父亲二七的头两天,戏班和乐队也来到村里,在父亲二七的那天,我们把父亲的棺木下葬。我记得在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后,大舅把我们弟兄四个召集在一起说:你们的父亲一辈子受苦受累,根本没有享福,现在就你妈了,你们几个一定要孝敬你妈,让她活到90岁(那年母亲75岁)。当时我们几个一起给舅舅跪下表示:一定听他的话,尽心尽力照顾母亲,孝敬母亲,让母亲安度晚年。99年的春节,那是父亲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陪母亲过年,刚好那年也是大哥的二儿子结婚。春节过后,我把母亲接到成都。那年“五一”前后,我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在征得我爱人和我母亲的同意后,最终下决心离开学校到一家德国企业上班。半年后我就到了现在上班的公司,一干就是20年,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在业务的发展上为公司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自己的收入待遇也有很大的改善。这些年对家里也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算是对父亲的交待。无尽的思念:父亲,您虽然离开我们快20年了,但我们从未忘记过您。我的耳畔经常回响的是慈父那充满关爱的声音;眼前叠映的是您平凡而伟岸的身影;心田折射的是您那温暖、坚毅与执着的目光。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因为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国所有农民的特点:憨厚、淳朴、老实、本份、自然、勤劳、善良、热情、性情平和而寡言少语,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个老实的庄稼汉。父亲与千千万万的劳动农民一样,世代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生与黄土地打交道,在这一片穷乡僻壤里,承前启后,繁衍后代。父亲饱经风霜坎坷,阅尽世间沧桑。打小的生活环境让父亲逐渐形成了忍让、怕事、甚至委曲求全的性格。但实际上父亲的内心里有超强的刚毅和超凡的忍耐力。不管是在家里受到委屈,还是在外面遭受欺凌,父亲都能够忍耐,因为父亲心似明镜知道自己不够强大,抱怨、抵抗甚至会导致更大或更多的灾祸。他把这一切都变成尽力把儿女养大成人的动力,期待儿女长大后这一切会有所改变。父亲虽然只读过几年的私塾,却思想开朗、明事达理。以超凡的智慧和眼光,高瞻远瞩,认识到知识能够改变孩子的命运,读书是孩子们的唯一出路。我们兄弟姊妹几个上学期间,父亲极少问及我们的成绩,或在班里的排名情况,只是当我们几个去干农活时,父亲都会说:你们去看书学习吧,地里的活有我呢!多么朴素而又直白的一句话,但是这里面包含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殷切的希望。父亲不辞劳苦,呕心沥血,用超过常人的艰辛养育了我们这些儿女,尽其所能支持我们读书,使我们这个积弱积贫的家庭从此走上了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发展之路。父亲终其一生从没有为自己打算或考虑什么,哪怕是一点点的想法,一刹那的闪念。都是为了老人、弟妹和儿女。永远是不停的辛勤劳作,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再苦、再累、再难、再痛都没有在家人面前说过一声。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父亲的伟大是在他去世以后我们才逐渐体会到的,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多了,尤其是自己经历了养儿育女的过程、体验了人世间的冷暖与沧桑。我们都是有工作,且只有一个孩子,有时就感到养孩子不易。而我们的父母是没有固定收入的农民,却养育我们兄弟姊妹六个,并且使我们兄弟四人学有所成,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我们更加感觉父亲的伟大,我们为有这样的父亲自豪。父亲像是一本书、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年幼的我们常常读不懂它,直到我们真正长大成为父亲之后,再重新打开这本书,才能读懂父亲的那颗真诚的心,读懂了它,我们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由于时代所限,父亲没有给我们创造太多的物质财富,但我们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俭持家、以善为本的优良传统。父亲给我们的这些精神财富这是万贯家产换不来的,这是比生命都珍贵的传家宝。点点滴滴的回忆,凝聚着我们深切的怀念;字字句句的记录,铭刻着我们不尽的思念!,8,20初稿完成,年11月25修改。作者简介:李京贤,洛阳孟津小浪底槐树凹人,现居成都。年研究生毕业,曾任大学老师,后在一家外企工作至今。

投稿须知

请自附题图、插图、封面、宣传语。

请用word,标明体裁、作者简介、联系方式。

赞赏金刊文一月后全额发给作者。忌一稿多投。

邮箱:huanghewenyou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gaowanyan.com/gyby/44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