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71107/5824581.html
9、兼职看病第一例慢性腹泻
到学校后的第二天就有人请我去看病。患病的是一个青年渔民,名字叫夏成锡,二十四岁,患慢性腹泻已经两年了。西医的诊断是慢性肠炎、肠道紊乱综合症,久治无效;中医按大肠湿热论治,病症未见改善;草医解毒止痢,也没有明显的进展。屡治无效以后,他已经对治疗失去了信心,是他的家人请我到他家里去看他的,他可能事先并不知道,所以当我到了他家里以后,他在楼上迟迟不肯下来,使我感到有点儿出师不利的尴尬。他的妻子看见我进退不得、左右为难的样子,就连声道歉,并拉扯着夏成锡下楼。我抬头看见一个瘦长的青年,穿着臃肿的棉衣棉裤,十分不情愿地从楼上一步一步地走下楼。暗黄憔悴的皮肤,一脸狐疑的神色透露出不加掩饰的不信任,然而聪慧明亮的目光并不因久病而黯淡。
我同情他这样年轻就久病缠绵,我不相信一个普通的肠炎就无法治愈。我亲切热情地向他问候,与他坐下来慢慢地聊天。我先耐心地听他讲述两年来的病情变化与诊治过程,以理解与友好的眼光注视着他,以赞同的语气应答着他的感慨,就这样渐渐地化解了他的敌意。我发现他在病史的描述中,用词恰当,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然而一种悲天悯物的心态十分明显。在我的劝解声中,他把冰凉的手腕放上由书卷起来代用的脉枕上。
当时的脉症如下:脉细舌淡,形寒肢凉,头晕神疲,纳呆口淡,小便清长,大便溏泄,一日多次,肛门控制大便的能力减弱。一派少阴太阴之象,典型的附子理中汤证。腹诊所见:腹肌扁平菲薄而无力,心下有振水音,按之悸动应指。证实了以上的诊断大致不差,但是“心下有振水音”与“按之悸动应指”这些腹证加上“头晕”一症提示着还有水气上逆的病情,于是必须在附子理中汤的基础上加上苓桂术甘汤。在整个诊察过程中夏成锡的态度始终是冷冷地,患者这样的不配合我还是第一次遇见。我把处方开好以后,就把自己对他的病症诊治的依据详细地告诉了他,叫他先煎服五帖。
我自信会治好他的病,所以笑着对他说:“只要你耐心治疗,你的病会痊愈的。”“我这样的病,你有治过吗?”他轻轻地问。我听得出,在他的问话里虽然对我还有一些不信任,但经我一番言说以后的他,对我的警戒心理已经有了一点放松。我很肯定地点点头,笑着说:“我村子里有一个中年妇女腹痛腹泻两年,白带如水一年,我就是用附子理中汤合真武汤把她治愈的,疗程也只有一个多月。”他半信半疑地说:“医院里碰到许多慢性腹泻的病人,诊断的病名都清清楚楚的,什么过敏性结肠炎啊,肠道紊乱综合症啊,肠结核啊,但是治疗效果都不好。”我承认他说的情况是事实,就对他说:“西医对慢性肠炎的鉴别诊断是有办法的,但在治疗上疗效不是很确定。这种病还是中医针灸疗法好一些。”他颇有情绪地说:“中医师看了好几个,中药吃了好几箩,我的病为什么总是不见效呢?”这个问题我一时无法回答,就说:“中医没有一种专门治疗慢性肠炎的药,只有在正确辨证下的方药才能取效。”“你怎么知道你的辨证处方会是正确的呢?”他一点也不客气地说。“《伤寒论》中方证对应的诊治方法是中医学中最有效的一种疗法。”我只得从头到尾一一道来,“你的病症的表现与太阴、少阴病附子理中汤证与痰饮病苓桂术甘汤证非常符合。”接着我就把太阴、少阴病的提纲症和他的临床表现作一一对照,把附子理中汤证与苓桂术甘汤证和他的脉症腹证也作了比较。他一声不吭地听着,一双乌黑的眼睛在闪闪发亮。“我认为辨证的正确与否只有通过治疗的实践来决定,你假如相信的话就先服五帖药试试看。”我告诉他。
我把处方递给他,处方上写着:炙甘草二钱,附片三钱,白术五钱,党参五钱,桂枝三钱,茯苓五钱,干姜三钱,五帖。他接过处方,认真地看了一会儿,一声不吭。我看他犹豫不决的样子,就想出一个妥善的办法,就是在中药服用之前,先行用艾条自灸一周,为他选出以下几个穴位:中脘、气海、关元、阴陵泉,并告诉他艾条熏灸这几个穴位的效果就是温补太阴、少阴的阳气,温通温散全身的水湿,相当于附子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的功效。如果诊治不当,也没有什么副作用;如果有效,我们就方药与温灸双管齐下,可以缩短疗程。实实在在的方证辨证的分析,先灸后药的诊治方案的设计,热情自信的治病态度,终于化解了他的悲观与困惑,他欣然同意了我的诊治计划。我在状元镇诊治的第一个病例就这样稍有波折地开始了。
一周后,他笑吟吟地来找我了。艾条自灸一周全身感到几年来从未有过的舒畅,所有的症状有所改善,大便控制不住的现象明显减少。明显的疗效使他相信了我,满怀信心地把一周前的处方拿去抓药了。服药后一切反应良好,就一直守方不变,同时每天自灸不暇。连续诊治三个月,所有症状消失,唯有神疲体弱状态难以消除。(山石神韵注:摘自亦教亦医状元桥)
(山石神韵注:这个病例摘录很多,叙述详细。主要是当地治疗第一例对打开局面,同时增加自信心都很有启发)10、娄绍昆和收集邻居阿姨学医经验:
1)、读的什么书?
《伤寒论》、清代沈源的《奇症汇》手抄本
2)、面部红肿
“患者二十五岁,”汪阿姨一边回忆一边说,“因为婚后五年未能怀孕,服了一位老中医的中药后,脸廓变得暗红而肿,痛痒难熬。月经淋漓不止,大便秘结,小便黄短,失眠多梦,胃纳不香一年多,经四处诊治,病情依然。后来经人介绍,求治于我的父亲。父亲给她投大黄黄连泻心汤,三帖后就有明显效果,接着给她黄连阿胶汤合黄连解毒汤十帖而愈。过了半年患者就怀孕了,后来足月生产,母子平安。我印象之中,这个病人除了满面红肿之外,身上有还一种难闻的气味,后来随着病症的减轻其气味也逐渐减弱,治愈以后这种气味也就没有闻到了。我父亲说,身上闻到这种气味的人,方中就要重用黄连。”
(山石神韵注:《走进半部伤寒》)
(山石神韵注:本文第一例胃病中的面色暗红用三黄泻心汤大概与此例面部暗红而肿思路有关,即黄连证。第二,四诊的“闻”不仅是用耳听,也有用鼻子闻的意思,病人身上难闻气味,也可考虑用黄连。)
3)、腹内发热,四肢觉凉
“我父亲遇到一个腹内发热三年的中年男性病人,三年来常觉腹内阵发性灼热,摸之肌肤却不热,已多处求医,也求神保佑,均未能取效,全家惶恐不安。父亲诊时发现:病人烦躁不安,腹内发热因心情变化而波动,四肢自觉发凉,医者触摸之而不冷。告知无大病,请其放心,并予以四逆散。服药七帖后,腹内热感减轻,心烦减轻。再服七剂,烦热消失。停药观察,再无复发。” 汪阿姨讲的他父亲诊治的腹内发热三年的怪病,十四帖四逆散就把它治愈了。其方法简约之极而又意味无穷,当然,其中的缘由当时我还真的不明白。
4)、阿姨心中常用16个方剂
桂枝汤、
“我用桂枝汤治疗伤风感冒效果很好,”汪阿姨说,“普通人的伤风感冒一般加葛根;身体结实的人要加麻黄;咽喉痛加生石膏、桔梗;咳嗽气喘加杏仁;对于平时形寒肢冷,体弱多病的人要加附子。”“一般感冒发热,”汪阿姨说,“体温升高的时候,只要有恶风恶寒就可以用。如果病人口苦得厉害,就要加柴胡、黄芩;如果口干得厉害,就要加生石膏。真的超过40℃的时候,医院里去,以防万一。但是给我治过的人当中,还没有人医院的。”
小柴胡汤、
香苏饮、
香苏饮的辨证目标是:饭后胃脘胀而不痛,口淡胃冷加高良姜,瘦弱的人加党参、大枣;
“阿大,你认为她的中医诊治水平怎么样?” “汪阿姨的中医水平很不错的,”父亲说,“我们家刚搬迁到这里的那段时间,我的老胃病又发作了。病情是胃脘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嘈杂不适,食入胀满。我给自己针刺疗效不明显,试着服用香苏饮一帖,苏梗二钱,香附二钱,陈皮二钱,枳壳二钱,炙甘草一钱,一共五味药。但是服后无效,反而更加嘈杂。思前想后就转为小建中汤,连服了多贴也无效。后来我与汪阿姨偶然之间谈起病情的纠缠,她劝我服用香苏饮加味,就是加上姜、枣、参。我根据她的所言,开了二帖方子,服药以后非常有效,二帖服后,所有的症状都消失了,真使我刮目相看啊!” “阿大,你还记得方子的药物吗?” “记得,一共只有八味药。”父亲说,“苏梗二钱,香附二钱,陈皮二钱,枳壳二钱,党参三钱,大枣三个,干姜二片,炙甘草一钱。” 为什么父亲使用香苏饮无效,而经过汪阿姨加上参、姜、枣就有效,真是奇妙无比啊。五苓散、
我使用五苓散就是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病症:一个是用于突然水泻不止,另一个用于口渴不止,水入立即呕吐;
平胃散、
“好的,我使用平胃散只注意三点,”汪阿姨说,“一是舌苔白厚而腻;二是头身困重;三是腹部胀满。” “汪阿姨,听父亲说,舌苔白厚而腻和许多疾病有关,都可以使用平胃散吗?” “使用平胃散的时候,”汪阿姨说,“一般病人没有发热。如果外感发热的时候,病人出现平胃散的舌苔,我就分别使用下面三个方剂。(山石神韵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藿香正气水)
“汪阿姨,如果临床上除了有平胃散的舌苔以外,还有口苦、恶心、胃胀等症状,你如何加减化裁呢?” “我一般是在平胃散的基础上加黄芩、苏梗与香附。”汪阿姨说,“去年古历三月末,我觉得自己浑身不自在,头昏脑胀,四肢困重,食欲不振,胃腹胀满,口苦口臭,便溏尿黄,舌苔黄腻而厚,我就给自己开了两贴平胃散的加味方子,就是平胃散加黄连、黄芩、苏梗、香附与砂仁。服了两天以后这些症状明显地减轻了,胃口也好了起来。”
三仁汤、
(舌苔白厚而腻而发热)一般用三仁汤;
藿香正气丸、
(舌苔白厚而腻而发热)有口臭,咽喉肿痛,我就使用甘露消毒丹;如果病人只是舌苔白厚而腻,有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没有发热,可以直接使用藿香正气丸。对于藿香正气丸,我父亲还有一个诊治的目标,就是治疗‘暑天消化道型流感’。汪阿姨意犹未尽,继续补充。
甘露消毒丹、
(舌苔白厚而腻发热)有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我就用藿香正气丸料煎煮成汤剂;
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散就是抓住病人有贫血与浮肿倾向,脸色不华,或黄或白;
二陈汤、
小建中汤、
甘草泻心汤、
我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对于甘草泻心汤的证治比较模糊,汪阿姨把它列为常用方剂其中必有奥妙。 “汪阿姨,你是如何使用甘草泻心汤的?” “这是张简斋先生治疗疑难疾病的常用方。” 我不知道张简斋先生是谁,但是一定是汪阿姨心仪的一个名医。 “汪阿姨,张简斋先生是谁?” “张简斋先生是南京名中医,”汪阿姨说,“当年民国诸多达官名流如孔祥熙、陈立夫、陈果夫、于右任、何应钦、陈诚、程潜、谷正伦等都求诊于门下。一九四六年,我居住南京,经人介绍认识了张简斋先生,他为了病人真正做到了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当时诊务很忙,门人很多。然而听说我一个弱女子却喜欢岐黄之术,又出身于中医世家,已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就感到十分好奇,与我交谈之后,认定我具备学习中医的素质,就同意我到他家学习。不过他要我先在随翰英医师的‘南京国医传习所’学习三个月以后,再到他家中侍诊。可惜我在张简斋先生家侍诊的时间不长,一共只有半个月,因为父亲的突然去世而中断了这次机会。” 原来如此,汪阿姨曾经受过名家指点,所以有这般的见识。
“张简斋先生外貌长相怎么一个样子?” “张简斋先生平易近人,谦恭和蔼,但是身材瘦矮,貌不惊人,右脚还有点儿跛。” “张简斋先生的家住在南京的哪里?是怎么一个样子?” “张简斋先生当时家住在鞍辔坊,房子很大,所以他就在家中看病。他的客厅布置得特别的典雅朴素,墙壁上挂着一幅陈立夫先生亲书的对联。” “汪阿姨,你还记得陈立夫先生撰写的对联的内容吗?” “张简斋先生说,对联的内容是他自己撰写的,只不过请陈立夫先生代为书写一番。对联的上联是:‘不谏往者追来者’;下联是:‘尽其当然听自然’。” “汪阿姨,张简斋先生是如何使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疑难疾病的?” “张简斋先生对于慢性腹泻,或者经常大便溏薄不成形的病人只要出现口苦、尿黄,一般都使用甘草泻心汤。”汪阿姨回答道:“许多疑难病病证的病人,只要出现上述的胃肠症状,都有较好的效果。” “汪阿姨,张简斋先生的甘草泻心汤常用于什么病?” “甘草泻心汤使用于较多的疾病,”汪阿姨说,“如肝炎、胃炎、肠炎、口腔溃疡;如失眠、癫痫、癔病、嗜睡、梦游病;如虹膜睫状体炎、结膜炎、巩膜炎、泪囊炎;如关节炎、风湿病、神经痛;子宫内膜炎、盘腔炎、阴道炎等。”
她一口气讲出了诸多病名,好几个病名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汪阿姨,虹膜睫状体炎是什么病?” “是眼科的疾病,”汪阿姨说,“这个病预后不好,如果使用甘草泻心汤的话,要用生甘草一两,还要加赤小豆一两与一些活血祛瘀的中药。赤小豆要浸湿,使它萌发出一点小芽,然后晒干。张简斋先生说:‘病人眼睛发红,但是红的地方不在结膜与角膜,在瞳仁的中间,与赤眼的斑鸠相似,所以仲景有目赤如鸠眼一语’。” 我随便一问,引出了汪阿姨的诸多话语。对于她的回答,当时我基本上没有理解,也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如实摘录不误。等到后来阅读《金匮》时,才发现汪阿姨讲的都是符合经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治疗有慢性腹泻的疑难病患者,这一个张简斋先生的心传之秘法,更使我在临床上左右逢源。
四逆汤、
左金丸、
左金丸就是抓住口苦、头痛、吐酸,只要三个症状里有两个症状同时存在,就可以使用了;
香连丸、
香连丸抓住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三个症状,并且治疗效果与发病时间有关,就是说,病症一出现就马上服药效果最好,等到第二天服药效果就差多了,所以我家里这几种中成药是终年必备的。”
譬如二零零二年的暑假,单位组织我们到海南岛旅游。在途中,一个女同事突然出现腹痛,司机不得不中途停车。车门一打开,她箭一样冲下车,十来分钟以后才上来,一脸的痛苦面容。上来后汽车刚刚准备开动,她又大叫起来,又一次重新打开车门,好几个女同事就陪她一起下去。大概又过了十来分钟时间,几个同事左右搀扶着她从路边的草丛中出来,脸色惨白,还没有搀扶上车就痛苦地重新折回草丛中去。全车的同事都是医务人员,大家都已经猜到这个女同事一定是患了急性肠炎,然而周围是大海、沙滩与丛林,医院在哪里,个个心急如焚,什么旅游啊,休闲啊,全被这个女同事的腹泻一事搅黄了。我想她突然腹痛、腹泻,又加上拉了一次又一次,肯定有里急后重,所以具备香连丸的方证,就马上从身边的手提包中取出一瓶香连丸,叫人向草丛中的这个女同事送去,让她用矿泉水把一瓶盖量的香连丸马上吞下。过一会儿,这个女同事走出了,虽然体力差一点,但是已经没有痛苦的病象了。
她看见大家担心的样子,就说:“好了,好了,全都正常了,大家上车吧!” 大家就像看一场魔术表演一样,禁不住欢呼了起来。 “这个香连丸太神了!”这个女同事笑着对我说,“吞下去不到两分钟,肚子就不痛不泄了,元气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身上。” 虽然司空见惯香连丸化险为夷的功效,但是我心里还是非常高兴。 “你急性肠炎的治愈,不仅仅是药的问题,主要是方证相对应,才能取效。” “你怎么知道我会腹泻啊,中药丸都已经带在身边了。”这个女同事一脸的笑容,开起了玩笑。 “古代中医师身边都要随身携带一些急救的中成药以备意外,”我说,“香连丸就是其中的一种。我这次出门旅游也带了几种中成药在身边,我还把针灸的工具也带上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展开诊治。刚才你服用了香连丸如果还没有效果的话,我会给你针灸、刺血、拔罐,同样可以止痛止泻,恢复健康的。”
刚才给这个女同事的诊治,既没有按脉望舌,也没有玄奥的理论指导,就是使用方证相对应的疗法,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多好啊! 当听到这个女同事对中医药疗效的由衷赞叹时,我一下子就回到了三十多年前,在青山村的这个山坳里,第一次聆听汪阿姨讲叙香连丸使用经验要点的情景。 听汪阿姨讲香连丸的使用目标,当时只是感到简单好学,容易记住,还没有想到它有如此效果。
金匮肾气丸、(山石神韵注:
平胃散:苍术12克(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厚朴9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陈橘皮6克(洗令净,焙干)甘草3克(炙黄)
三仁汤:杏仁15克白蔻仁6克生薏仁18克半夏15克厚朴6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竹叶6克
甘露消毒丹:飞滑石45克(十五两)淡芩30克(十两)茵陈33克(十一两)藿香12克(四两)连翘12克(四两)石菖蒲18克(六两)白蔻12克(四两)薄荷12克(四两)木通15克(五两)射干12克(四两)川贝母15克(五两)神曲水送服
藿香正气水: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白芷、苍术、厚朴(姜制)、生半夏、茯苓、陈皮、大腹皮、甘草浸膏。
5)、阿姨谈脉法
“汪阿姨,你开方子有没有按脉啊?” “我父亲教我脉学的基本知识以后就去世了,”汪阿姨说,“我不想当中医师,所以也就没有去学脉象。” “为什么不学?” “如果要想以中医为业,诊治疾病时一定要脉诊,”汪阿姨说,“即使对脉象一窍不通也要装装样子,不然的话,就不成样子,就像演员上台要化妆一样。” 汪阿姨的话,使我知道天下有一些滥竽充数,假戏真做的中医师,对于脉象只能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汪阿姨,你在没有脉诊的条件下诊治疾病,有没有觉得不方便呢?” “我反正在几个方子里面翻来覆去,”汪阿姨说,“治疗自己家中的小毛病,有没有脉诊也无所谓。我看一些中医师临床上虽然也在按脉,其实都是摆摆花样子,看病认证一点也没有谱,真的还不如我。” “你有没有遇见脉诊过硬的医师?” “假如把民间的流言蜚语当真的话,我父亲也是以脉理高明饮誉乡里的。”汪阿姨说,“大家都传说,他能凭着脉象就能一五一十地把病人的病症说得活灵活现,头头是道。对这些神化了街谈巷议,我父亲也不明确地表示承认或者否定。” “你父亲的脉诊水平到底怎么样?” “我父亲在教我脉诊的时候告诉我,”汪阿姨说,“他学了一辈子中医,在脉诊方面的进步最慢,甚至可以说一直保持在初学时的水平,没有大的突破。” “你父亲初学时的脉诊水平是怎么样子的?” “我父亲如实地和我交了底,”汪阿姨说,“脉诊分两种,一种是不分寸、关、尺的脉诊法,父亲把它称之为‘全脉’诊法,主要是在外感病的时候使用。这一方面。父亲说自己除了学会脉律不齐的‘结、代、促’脉之外,只学会八种‘全脉’的脉象。那就是诊察病位的‘浮、沉’脉;诊察病性的‘迟、数’脉;诊察体能的‘虚、实’脉;以及反映病情紧张度的‘弦、紧、缓’脉。” “对不起”说了这句话,汪阿姨起身到后屋去了。过了一会儿,她手里拿着一包香烟步履缓慢地出来。 “另一种诊脉法是怎么样子的?”我继续问。 “另一种诊脉法就是寸、关、尺的‘分部’脉诊法,”汪阿姨说,“父亲说自己的体会是:先确定生理状态下的‘分部’脉。” 汪阿姨抽出一支香烟,点燃上以后就抽了起来,她的抽烟动作极为优雅。 他看我有点少见多怪的样子,就笑了一笑。 “你父亲所理解的生理状态下的‘分部’脉是怎么样子的呢?” “两寸的脉应该是浮取即得,”汪阿姨说,“两关的脉应该是中取而得,两尺的脉应该是沉取才得。反之,就是病脉。”
“为什么是这样?” “两寸的脉是上焦心肺功能的体现,”汪阿姨小口地抽着香烟,慢慢地吐出来以后说:“浮取即得,反映心肺功能正常运转,若浮取不得,就是上焦心肺功能失常。寸脉要分别左右,如果左寸浮取不得,可能就有头晕、心悸、失眠、多梦;如果右寸浮取不得,可能就有胸闷、咳嗽、气喘、咯痰。两关的脉是中焦肝脾功能的体现,中取不得,反映肝脾功能失常。关脉也要分别左右,如果左关中取不得,可能就有胸胁苦满、烦躁不安;如果右关中取不得,可能就有脘腹胀满、胃肠症状。” 我觉得‘胃肠症状’所指不是很明确,就插话:“汪阿姨,什么叫‘胃肠症状’?” “恶心、呕吐、纳呆、肠鸣、便秘、便溏、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我父亲称为‘胃肠症状’。”汪阿姨耐心地解释。 “汪阿姨,如果两尺的脉沉取不得,临床会有什么症状?” “尺脉不分左右,”汪阿姨说,“如果沉取不得,可能就有腰酸背痛,耳鸣耳聋,小便不利,遗精遗尿,不育不孕等症状。” “汪阿姨,你的记性真好,表达得也层次分明,你父亲在临床上都是这样地去使用的吗?” “我父亲说,病人一进来,虽然没有开口,其实把什么信息都带进来了。”汪阿姨说,“再结合以上的脉诊所得,病人不开口,我们把他的症状综合分析,连猜带推地说出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汪阿姨,你觉得这一套脉诊方法对临床诊治的意义大不大?” “对于临床中医师,这一套脉诊方法是有用的。”汪阿姨说:“因此你不妨也学学,起码可以引起病人对你的信任与尊敬。然而对我来说意义不大,基本症状没有遗漏的话,脉象也应该包涵在其中了。再说要花上好多时间去旁敲侧击地试探病人,以求一问就知的症状。这一个作法,有点儿‘医卜星相’的江湖术士的遗风,所以我不刻意去做。但是,我父亲晚年对脉诊的价值有他自己的心得。”“汪阿姨,他的心得是什么?” “他认为在正常的状态下,每一个人的脉象都是不一样,”汪阿姨说:“特别表现在寸、关、尺的‘分部’脉象上,这种区别是与生俱来的,中医师本来应该记录在案。医师知道了病人不生病时候的脉象,才能够对比与区别生病时候脉象的异常。我父亲认为《新唐书》记载许胤宗一番‘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可解,口莫能宣。且古人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的议论,其实是影射脉象因人而异和临床上以病定脉的无奈。他认为许胤宗的一番议论表面上听去是矛盾的,其实是别有新意。许胤宗深层的意思可能强调医师当时感觉到的病人的脉象,要和病人平时正常状态下的脉象相比较。” 汪阿姨父亲的话,很有道理。几十年以后读到黄煌先生的文章中提到了脉象与病人的体质有关,使我想起了汪阿姨父亲对脉象的心得,两者似乎在某一方面有共同之处。
6)、阿姨谈望诊
“汪阿姨,资深的中医师通过望诊就可以诊治疾病,这有可能吗?” “你说的是不是指张仲景给王仲宣色候的事?”汪阿姨反应灵敏。 魏晋针灸学家皇甫谧撰写的医籍,想不到汪阿姨也已经读过。皇甫谧告诉我们:仲景见侍中王仲宣,王当时二十多岁,仲景预言其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犹不信。想不到真的二十年后,王仲宣果然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 “是的,《甲乙经》的序文中说到这件事。”我说:“在许多医话中也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记载。我不大相信这类‘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现象,你说中医师的望诊能否达到这个境界?” “达到这个境界的中医师肯定有,”汪阿姨说:“张简斋先生就具有这样的诊察能力。我亲眼目睹他仅仅依凭望诊就毅然投以桃仁承气汤三帖,药到病除,就治愈了一个中年官员的狂躁症。” “汪阿姨,你认为如何学习才能达到‘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功夫?” “我认为‘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功夫是无法传授的,”汪阿姨说,“医者修炼到一定的火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我想自然而然地瓜熟蒂落不等于被动地等待,总应该有一个传道受业解惑的渠道吧。 “汪阿姨,你为什么认同‘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功夫是无法传授的呢?” “望诊中一般的望诊是可以通过教育与阅读的方式学会的,”汪阿姨说,“然而‘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功夫是一个例外。不要说诊察病症了,就是在菜场上买蝤蠓(青蟹),能够通过观望就能识别哪一只蝤蠓是膏黄肉肥的人也没有几个。我的一个亲戚,是一个识别蝤蠓的老手,在一大群满地乱爬的蝤蠓之中,他不用动手去抓扑蝤蠓进行近距离地察看,而只要远远地站在那里,叫人把在他手指点划下的蝤蠓拿来,只只蝤蠓都是百分百的肥美壮实,因此人人佩服他有一双‘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眼睛。他的三个儿子都是做水产品生意的,个个都想学会父亲的这一手绝活,渴望练就如父亲一样的‘火眼金睛’,去直接看透了本质而不执着于纷繁的表象。我的亲戚也想把自己如何挑肥拣瘦的经验与方法传授给下一代,然而就是难以用言语与动作表达出来,一直到死也没有教会他们。”记得以前读《学记》中的:“大匠诲人,必以规矩。不能使人巧。”这几句话的时候,很不理解为什么大匠不能授人以巧的道理,现在通过汪阿姨这个浅显的例子,我终于就有所领悟。 突然想起张简斋先生仅凭望诊就治愈狂躁症的病例。我的一问,离题千里,还没有了解清楚病人具体的临床表现。 “汪阿姨,那个中年官员的狂躁症有什么表现呢?” “面色暗红而紫,狂躁不安,骂詈不休。”汪阿姨说。 “汪阿姨,这个病例真好,还有别的典型病例吗?” “有一个我哥哥的同事,”汪阿姨说,“是个矮矮胖胖的军需官员,满面红光,体重两百五十多斤。他是来要求张简斋先生帮他减肥的。还是我领他去的,那时候我还没有跟随张简斋先生侍诊。张简斋先生只问他一句话,他点点头以后,就给他开了一张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的用量是一两。服药以后就有效,后来原方稍作加减,连服两个月,体重减少了三十斤,多年的慢性肠炎也随之治愈。”
“汪阿姨,张简斋先生问他一句什么话?” “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吗?” 我其实心里也有数,那一句问话一定是大便有否溏薄腹泻,只是为了核实一下才多问了一句。 张简斋的经验经过汪阿姨的转述,一直到我在临床上的有效应用,前前后后已有六十多年了。从临床明显的疗效中,可见方证相对应的方法简明可行。临床经验丰富的张简斋先生可以望而知之,举手取效;愚钝如我也可以通过“有是证,用是方”探索着一步一步地前行。
7)、阿姨哥哥的病
汪阿姨哥哥患严重胃病,天天清晨呕吐清水,张简斋先生用二十帖的苓桂术甘汤把他治愈的。因为这个缘故,汪阿姨哥哥后来就恳求张简斋先生带教汪阿姨。”
8)、娄绍昆对阿姨的评价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张丰先生感叹不已,“这是我听到的一个动人的童话,想不到在现实却是真实的存在,仲景地下有知也会为二千年后的知音者流泪。如果老天赐以机遇,她得到培养与发展的话,天下就多了一个优秀的中医师。汪阿姨说的十六个方剂如果熟练运用可以应付常见疾病是有道理的,古人也有这样的说法。薛立斋的《薛氏医案按》中所有的方加起来不过20来首,用得最多的是补中益气汤,六味、八味地黄丸。日本大冢敬节也有四大常用方,它们就是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汤、八味丸。汪阿姨说的当归芍药散的治疗目标与日本汉方家小仓重成说的:‘贫血而面色黄白’基本一致。看来方证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对此中日医师临床所见略同。从汪阿姨对感冒发热的治疗牵涉到《伤寒论》太阳病的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麻黄汤、柴胡桂枝汤、大青龙汤等方与证的变化化裁。她替你父亲诊治胃病的一幕也很经典,你父亲只辨识到自己是少阳的香苏饮证,但她已经清晰地诊断为少阳太阴合病的参苏饮。对于把甘草泻心汤列为治疗疑难疾病的常用方也是大有深意。无独有偶日本汉方家龙野一雄先生也有类似的见解,他在《中医临证处方入门》一书的第十三章中,把他认为最重要的二十五个方剂做了详细的说明,其中就有甘草泻心汤。虽然二十五个方剂中已有半夏泻心汤,但是他还是不厌其烦地把甘草泻心汤列入。特别对于甘草泻心汤做为治疗精神不安的诸多病症与泻心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桃仁承气汤、防己地黄汤做了画龙点睛般的鉴别与比较。她呀,有意无意地已经走进了半部《伤寒论》。她对于平胃散的临床目标掌握得又准又简,通过一个白厚而腻舌苔就化生出藿香正气丸证、三仁汤证与甘露消毒丹证,已经抓住了湿温病的三个核心方证。”
10、三叉神经疼牙疼
一个三叉神经痛七年的妇女,是我的一个学生的姑母。病发时,上、下牙痛剧烈掣痛,太阳穴悸痛难忍。为了止痛,拔掉了三个牙齿。白天隐痛还可忍耐,夜间掣痛失眠,真是痛不欲生。我诊治时,知道有恶风、烦热、无汗脉浮紧等表证,根据脉证投以麻黄汤一剂。第二天早晨,我刚起床就有人来敲门,开门后一看,原来是这个三叉神经痛的病人,她说服了中药一夜没睡,我大吃一惊,说:“那头和牙齿痛吗?”她说:“奇怪的是齿一点也不痛了太阳穴也不悸痛了”。我问她:“中药是什么时候喝的?”她说:“是晚上八桌钟服第一煎,十一点钟服第二煎”。我说:“方药是服对了,但服药的时间不要在晚上,可能麻黄有提神的兴奋作用”。我根据当时的脉症给她三剂四逆散并在太阳刺血,并告诉她,如果复发就再来。她就回去了,因为她是洞头岛上人,回去了以后一直没有消息。一年后,我向我的学生打听他姑妈的情况,他告诉我,他姑妈的病没有复发。
从这个病例中,我进一步的了解到,在杂病中也有表证,当表证存在时,你如果不去解表,其他的治疗可能达不到疗效,因为表证是整体性的病变,它比局部的病变对机体的影响更为强烈。(山石神韵注:娄绍昆——要高度重视对太阳表证的辩别 接着有联系到恽铁樵弃文从医)
11、娄绍昆——外感热病太阳病阶段表现复杂举例太阳病传不传入阳明,医生予先无法予料,也可能因许多无法予料的因素而陷入三阴,所以医生只能根据太阳病治疗,不然的话,更加被动。太阳病辛温解表时,医生予先予料到可能导致体温不降反而升高进入阳明病,病家就不会害怕,哪怕病人愚昧,对医生予先予料的可能,还是会接受的,这不同于医生事后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医生予先对此种病情的正常演变能够胸有成竹,那就不会乱了方寸。临床上外感热病太阳病阶段表现复杂,如表寒证有用辛温药一汗而解的,有汗解后体温稍有下降的,也有不但没有恢复正常,反而有上升的,仅举我的三个治疗验案加以说明。
(一)年3月9日本地一女教师的一个七岁女孩,平日身体一向强健,五天前突然发高热(40度),喘咳,血象检查:白血球/mm3,中性78%。一医院医生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作西医常规处理,效果不很好,家长央求我予以中医治疗。诊之,见发热恶寒,鼻流清涕,直喊头痛,气喘而咳,无汗,脉浮紧数,脉摶次/分,舌苔薄白,断为外感风寒,太阳为病表卫不宣,虑其化热内传,拟解表发汗宣肺平喘,处以麻黄汤(生麻黄钱半,桂枝一钱,杏仁二钱半,生甘草一钱)服后三小时,渗然汗出,体温下降,诸症悉除。
(二)年8月10日陈小茵,三岁女孩,住离我家20多里外之关元公社徐岙大队,四天来由于持续高热,神昏嗜睡,颈项强直等症状,送院治疗,西医认为有“乙脑”可疑。因其家人拒绝抽验脊髓液等检查,故未确诊。仅予以中西药物对症治疗,但病状自加,特来邀诊。当时病儿处于嗜睡状态,体温高达41C°,头额极烫,而两足冰凉,脉浮数次/分,家人见其高温不退,整日以冷面巾敷额,大扇搧风,以求降温,而病儿却毛孔悚立呈恶风寒状,查其苔白而滑,项部强直,克氏片彼明显,问之无汗,并时有喷射状呕吐。当时我以其项背强直,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数,苔白滑为主证,并顾及呕吐等症状,断定应予葛根汤加半夏汤以求解肌发汗,升津舒络,止呕降逆,主用葛根三钱,生麻黄钱半,桂枝一钱,白芍二钱,生草一钱,大枣3个,生姜二钱。并告其家人“外感表证高热为机体抗病的征象,无须进行任何外力强求降温。”服后2小时,汗出,体温降至38C°,口渴求饮,呕吐止。再试以大扇搧风,再也不见畏风寒之状,而精神却极度疲乏,恶衣被,小便变黄,大便未解,脉象转为洪大,知病情已转向阳明阶段而“阳明无死证”,乃知险期已过,即予以白虎加人参汤二剂,后热退身凉,诸症消失,无任何后遗证。 以上二例,当时限于条件,假如现在有条件的话,可以给予输液,以防止水和电解质平衡的失调。(三)年7月4日,星期天,天阴小雨,笔者之女,三周岁,外感发热,体温38.5度,葛根汤证,傍晚6:00服用葛根汤第一煎汁后沉沉睡去,到了午夜,女儿突然哭醒,满面通红,烦躁无汗,体温39.5度,口极渴,饮冷开水好几杯。病情从太阳传入阳明,太阳阳明合病。然而,乡村深夜,家中无药,无奈之中,以大把滑石捣碎和葛根汤第二煎共煎汤一大碗,看见她急急喝下后,又沉沉睡去。余不放心,就睡在她身边,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大概凌晨3点才见微微汗出而热退,余才放心睡去。一觉醒来,已经8点,发觉女儿已在门外蹦蹦跳跳。突然听见妻子一声惊叫,进屋一看,女儿睡的枕头上,一滩血痕。这就是女儿出鼻血留下的“红汗”。
娄绍昆——一个准备手术的急性睾丸炎患者中医诊治写真张XX,男,4O岁,农民。永强龙湾瑶——溪村人。初诊:l年5月lO日。一月前发热,全身酸痛,左侧睾丸下坠胀痛、肿大,向上影响到腹股沟,左侧腰部也剧痛,活动不利,急诊到市××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急性睾丸炎。经注射青、链霉素后,发热略退,而局部疼痛仍旧,腰部不能直立,大便一周始解,小便短涩而痛,住院28天后,西医认为保守疗法未效,决定先行引流,然后手术扎除左侧睾丸。手术单开出后,张XX不同意手术扎除睾丸,偷偷出院,求诊于在下。检查:左侧阴囊红肿光亮,压之疼痛,质地坚硬,睾丸、附睾、精索皆肿大,睾丸鞘膜脏层与壁层粘连,左腰背有叩击痛。白细胞l5OOO/立方毫米,中性80晓。尿常规:红细胞l一2,白细胞7—9。舌质暗红,苔黄腻而厚,脉弦数。证属肝胆实火湿热下注,瘀阻肝络。拟以三棱针在大敦、太冲、行间刺血。血出紫黑色,刺血后自觉痛减。予以龙胆泻肝汤加丹参、桃仁、大黄2剂,停用所有西医治疗。二诊:5月l2日。药后大便三次,阴囊肿胀疼痛已减,质地稍硬,腰痛稍安,黄腻苔也略化,脉弦数,再按上法出入。刺左肝俞,左委中、太冲出血,予龙胆泻肝汤加桔核、桃仁、苡仁,5剂。三诊:5月18日。阴囊肿胀退减。睾丸、附睾丸仍稍肿大,精索稍硬而肿。给剌大敦、行间、皿海出血,血色比先二次为鲜,而出血量已减少,再以三妙丸量加丹参、桃仁、当归清化下焦湿热通络化瘀为治。四诊:6月3日。经治后除左侧精索稍硬外,别无他苦。脉弦细,舌质稍暗红,苔薄。刺肝俞(双),、胆俞(双),、血海(双)。停药观察。7月5日随访,已痊愈。每日驾驶手扶拖拉机搞运输,壮健如前。一年后再访,无复发。自述左侧睾丸比前略小。体会:急性睾丸炎,中医叫“子痈”,一般由湿热下注厥阴之络,以致气滞血瘀凝结而成。用肝经刺血加龙胆泻肝汤加活血行瘀药方是正法,血海一穴,既能活血,又能健脾化湿,故取之。本例经西医月余治疗乏效而准备旎行手术治疗时,改用上法予治,竟能迅速见效,实在令人惊讶不已。于此亦可见刺血疗法之伟功也。因为张XX是在下的亲戚,他的身体情况在下全都知道,28年来,他虽然生过种种疾病,但睾丸炎一直没有复发。
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非中医药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