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黄囊瘤

男性儿童,11个月,发现右侧睾丸肿大5天。患儿家长5天前给患儿洗澡时发现患儿右侧睾丸较对侧肿大,无红肿热痛,无发热。超声检查

超声所见:

右侧睾丸大小约2.6cm×1.6cm,睾丸内见大小约1.4cm×1.2cm等回声结节,边界清,形态较规则,内回声尚均质,CDFI:内血流信号丰富。

超声提示:

右侧睾丸实性结节,考虑卵黄囊瘤,建议查AFP实验室检查病理小结睾丸卵黄囊瘤是从生殖细胞发生、具有向胚外卵黄囊成分分化能力的肿瘤。卵黄囊瘤过去也称为内胚窦瘤,为恶性程度高的胚胎源性肿瘤,可分为单纯性及混合性卵黄囊瘤两类。睾丸单纯性卵黄囊瘤主要见于小儿,是儿童睾丸最常见的肿瘤,约占小儿睾丸恶性肿瘤的80%,卵黄囊瘤也可合并其他生殖细胞肿瘤,如畸胎瘤、胚胎性癌、精原细胞瘤及绒毛膜癌等。睾丸混合性卵黄囊瘤多见于成人,约占成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的44%。此病主要发生在睾丸和卵巢,也可发生在性腺外,如纵隔、腹膜后、骶尾部及松果体等部位。睾丸卵黄囊瘤发病病因不明,临床观察发现其与先天性隐睾、多乳症、睾丸女性综合征、遗传,以及后天损伤、激素、感染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并无明显的特异性,主要为无痛性睾丸肿大,多数呈局限性,少数表现为弥漫性。触诊无明显疼痛。多累及单侧睾丸,双侧受累少见。AFP值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征,其改变先于临床表现,含量与肿瘤大小、治疗情况及术后是否发生转移等密切相关,其值的变化较影像学敏感。声像图特点及病理学基础:声像图特点如下:单发,右侧多于左侧;患侧睾丸增大;典型的卵黄囊瘤低回声伴后方回声轻度增强改变的病理基础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丰富,瘤组织排列成疏松网状或微囊状结构、腺泡状或腺管状结构等?呈现特征性的器官样排列所致。夹杂散在分布星点状中等回声的病理基础可能是肿瘤内部灶性坏死?间叶胶原纤维小血管增生所致。小囊性暗区的病理基础可能是肿瘤囊性变所致。形态较规则的病理基础可能是患者发现较早,肿瘤局限于睾丸内,肿瘤膨胀性生长所致。CDFI对卵黄囊瘤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较大的肿瘤组织周边及内部均可见异常丰富的血流信号,其病理基础可能是肿瘤体积增大,一方面外周小血管向其内部延伸,另一方面由于肿瘤细胞释放多种具有刺激血管增生的细胞因子,刺激血管生长,因而可见其内血流较丰富,血流形态不规则,成树样结构,分布于肿瘤周边和内部。较小的肿瘤结节,周边可见血流信号,内部血流信号稀少,其病理基础可能是由于小的肿瘤组织内部,刺激血管增生的细胞因子还较少,刺激血管生长作用还不明显,其营养主要靠周边血流滋养所致。鉴别诊断

1.睾丸炎:也表现为睾丸肿大,血流丰富,类似于卵黄囊瘤声像图改变,但前者常伴疼痛,血WBC升高,AFP正常,睾丸内病变部边界不清,而后者多无疼痛,AFP显著升高,病变部边界清。

2.以卵黄囊瘤为主的混合性生殖细胞瘤:AFP也可明显升高?但后者常为混合性回声团,多见于成年人。3.睾丸淋巴瘤:声像图表现也为低回声,但其内血较卵黄囊瘤更丰富,多为Ⅲ级,回声较卵黄囊瘤更低,多见于老年患者,可伴其他部位淋巴瘤,血AFP不高。4.精原细胞瘤:外生肿块型精原细胞瘤睾丸形态失常,而卵黄囊瘤睾丸形态较规则;内生肿块型的精原细胞瘤可表现为多灶性,而卵黄囊瘤病灶单一;弥漫浸润型精原细胞瘤常见于隐睾,卵黄囊瘤多无隐睾病史。精原细胞瘤可伴HCG升高?AFP不高,多见于中青年;卵黄囊瘤HCG不高,AFP明显升高,多见于小儿。5.睾丸畸胎瘤:①囊性伴分隔型:囊性肿瘤内可见多数分隔,分隔厚薄不等;②囊实混合回声型:肿瘤内囊性及实性成分并存,可伴有或不伴有钙化。钙化多由于成熟或不成熟的骨骼或牙齿等骨性成分所致。畸胎瘤Adler血流分级主要表现为0级、1级及2级,较少出现3级血流。当肿瘤血供丰富时更倾向于诊断卵黄囊瘤。

睾丸肿瘤三多:1.恶性;2.青年男性;3.生殖细胞性肿瘤(95%)

参考文献刘飞飞,王建军,沈勤,余波,陆珍凤,马恒辉,石群立.睾丸原发性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附8例报告)[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5):-.

金亚,罗红.儿童睾丸畸胎瘤及卵黄囊瘤超声图像特征的诊断及鉴别[J].华西医学,,34(11):-.

康佳,敬继刚,黄景,李永忠.高频超声对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断价值[J].华西医学,,28(02):-.

向素芳,蒋幼华,蔡志清,屈佳妮,张惠,魏秋鑫.睾丸卵黄囊瘤的超声诊断及病理学基础[J].四川医学,,31(02):-.

与超声同行,我们更具信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gaowanyan.com/gyby/88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