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白癜风怎么防止复发 http://m.39.net/pf/a_7156738.html齿痕舌成因及主证探讨舌边有齿痕就是湿气重吗《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40)指出:舌边有齿痕称为齿痕舌,舌体不胖而有齿痕,舌质嫩者多属气血两虚。这里要与“胖大舌”进行鉴别,“胖大舌”指:舌体比正常人大而厚,伸舌满口。胖大舌多因津液输布失常导致,是体内水湿停滞的表现。当舌体胖大,与牙齿碰在一起也能够形成齿痕,这种齿痕舌应当与舌体不胖的齿痕舌相鉴别。因此,看到舌边有齿痕就说湿气重是不对的。中医诊断对伸舌是有要求的,不能用力伸舌,这样会使舌体变得紧致而失去正常体态,其次伸舌时间长会使舌体颜色变得越来越红。因此,伸舌要先张开嘴,再平展放松伸舌,伸舌时间不要太久,观察舌象时间不能太久,人对于颜色的判断会越看越不确定。看一下记在脑中,临床医生根据多年积累的内存样本进行大数据对照,判断患者属于哪一种舌象。齿痕舌代表“气血两虚”,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临床上如何运用呢?舌边有齿痕的人群,可以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体检无异常,不需要处理。当有脾胃消化问题时,会出现乏力、胃口差、大便溏薄等症状,我们把这种齿痕舌理解为“脾胃虚弱”;当有呼吸道肺系疾病时,会出现反复咳嗽、气短等症状,我们把这种齿痕舌理解为“肺气亏虚”;当有泌尿系统肾系疾病时,会出现尿频、腰酸、腿软、耳鸣等症状,我们把这种齿痕舌理解为“肾气不足”;当有心脑血管疾病时,会出现头晕、胸闷、心悸心慌、夜寐不安等症状,我们把这种齿痕舌理解为“心气不足”;当有妇科月经不调,出现经少、滴沥不尽、色淡时,我们把这种齿痕舌理解为“气血不足”。以上举例,仅仅是齿痕舌所代表的疾病中不足十分之一,不能根据以上举例套用治疗,而应该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整体分析,个性化治疗,避免看个舌头就说是“湿气重”的“相面之术”。(吴欢.舌边有齿痕就是湿气重吗?[N].上海中医药报,-09-27().)齿痕舌的成因1.正虚说:在临床研究中,对齿痕舌的成因受先入为主的思想的束缚,多是根据气虚、阳虚、湿盛的原则来设计试验。还有一些观察者是根据齿痕舌的出现与否推断病机。杜坚等观察癌症患者的异常舌形中,以胖大舌和齿印舌多见,(癌症患者,齿痕15例(13.0%),对照组例17(6.1%),且中老年患者的胖大舌比率较高,说明癌症患者脾肾两脏亏虚,导致水湿痰饮阻滞,蓄而成毒。冯氏等认为例肺癌中以鳞癌(52例中27(51.92)和小细胞肺癌(8例中4例50%)中的胖大和(或)齿痕舌、腻苔多见,揭示脾虚湿胜痰凝。梁嵘等运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结合脾气虚证的症状,对齿痕舌组与对照组是否出现脾气虚证的症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齿痕舌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症状有出虚汗、肠鸣、胃部胀满、眼皮肿与大便不成形。提示在体检人群中,齿痕舌亦与脾气虚证的主要症状(消化道功能失调与水钠储留)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李燕等做比较42例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的变化,化疗前齿痕舌4例(9.52),化疗后齿痕舌9例,占21.%,同时化疗后多见的还有紫舌、瘀斑舌,认为与化疗药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湿不化有关,与气虚血瘀的病机相关。2.邪实说:有学者认为脾虚未必湿盛,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抗癌协会中医诊断协作组对癌症患者的舌象进行研究,对齿印舌和无齿印舌分别进行血清蛋白比值、淋巴细胞转化率和酯酶染色阳性率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差异:水、钠储留现象也不明显。应用益气健脾、温阳利水、活血化瘀药连续治疗2-3个月,未见齿痕舌减少。杜家和等观察肾病的齿印舌57例,其中水肿突出的和肾功能不全的各占22例,其他13例均为肾病的急性活动期,表明齿印不单只是水肿而引起,机体局部炎症和生化环境对全身的影响等均可造成比较娇嫩的舌组织产生不健康的状态,不耐齿形的持续压力产生齿印。认为齿印多为“邪实”,不能判断就是“正虚”,而仔细观察齿印下局部的舌色比较符合正气虚实的规律。陈氏等在例胸痹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舌象观察中发现,在治疗前,齿痕是57例(41.9%),治疗后有齿痕54例(39.7%),治疗前后齿痕舌的出现无明显差异。李敏等人对内科病人的齿痕舌患者进行证候分析,认为临床上容易引发齿痕舌的证候有:肝胆湿热脾肾阳虚肺脾气虚肝肾阴虚肾虚水泛脾虚湿盛脾胃虚寒肝气郁结痰湿阻肺。与肝脏有关的辩证占到了观察总数的77.5%,认为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大,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是一个齿痕舌出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日本学者灰本元对例齿痕舌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症状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喜吃咸食者,齿痕舌的发生率低。经常喝日本茶者,有易出现齿痕舌倾向。困倦乏力、自汗、纳差等与气虚有关的症状均与齿痕舌关系不大。嗳气、胃有沉重感、肠鸣与齿痕舌有关。由此认为,齿痕舌与气虚证的关系不明确,但与湿邪的关系密切。3.身心疾病和生活习惯说:日本学者冈孝和认为齿痕舌是反映患者应激状态的重要表现。齿痕舌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症、惊恐障碍等患者多见,在其心身疾病门诊患者中竟达到60%。他认为出现齿痕舌的患者有两类。一类属于脾气虚、水湿停滞,是六君子汤、苓桂术甘汤等的适应症,诉有易疲劳、食欲不振、心悸、四肢无力等症。另一类是A型行为患者,A型行为的发现者之一Firedman在《A型行为的诊断与治疗》中将齿痕舌的存在列为A型行为的表现之一。A型行为具有好胜、时间紧迫感、敌意、易怒、身体过敏,大声说话等性格特征,因持续性交感神经紧张状态而刺激β受体,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A型行为患者见齿痕舌可能是由于其舌肌的长期慢性紧张状态所致。(任玉杰.关于齿痕舌的文献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全国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38-45.)齿痕舌主证新解1.水湿:舌为脾之外候,脾主运化,脾虚不运,导致机体津液代谢失常,水湿内停,阻碍气血运行,且舌中血脉丰富,水湿阻于舌之血脉,渗透舌体肌组织,充盈舌体,使舌体胖大,受到牙齿的挤压,久之形成齿痕。此种齿痕舌多与胖大舌伴见,符合中医诊断学所说的脾虚湿盛原理。湿盛日久郁而化热,可见舌红、肿胀满口,边缘有齿痕。故齿痕舌可主脾虚湿盛证。2.痰饮:痰饮与水湿同是津液代谢失常的产物,更加黏稠,流动性较差,易阻滞气血的运行,使舌体失养,伏而不动,受牙齿压迫,气血阻滞,津液渗透不匀,久之生痕,多见于瘦小舌。或是痰饮循经阻于舌之血脉,使舌体充盈,受牙齿挤压成痕,多见于胖大舌。故齿痕舌可主痰饮内停证。3.瘀血:瘀血是人体血液运行异常的产物,血瘀于舌之血脉,使舌体充盈,且血液运行不畅,舌体不荣,失于随意活动,久之,牙齿压迫舌体出现齿痕,多见于瘦小舌。《中医临证备要·舌边锯痕》云:“舌边缘凹凸不齐如锯齿状,为肝脏气血郁滞”,认为齿痕舌是由于肝脏气血郁滞所致。肝主疏泻,有藏血的功能,舌边缘在脏腑区域分布规律中属于肝胆,故肝郁气滞血瘀是齿痕舌形成原因之一。故齿痕舌可主瘀血阻滞证。4.气血不荣:心主血脉,开窍于舌,舌与血脉关系最为密切,舌为血脉丰富的肌性组织,有赖于血液的濡养。《素问·五脏生成篇》具体说:“肝受血则能视,足受血则能步,掌受血则能握,指受血则能摄。”可以推衍出“舌受血则能语”。人体任何器官组织都需要血液的滋养才能发挥作用,舌亦需要血液的濡养才能灵活屈伸,清楚言语。若血虚不能上荣于舌,则舌体失其灵活,不能随意运动,久之,牙齿碰触压迫舌体,气血阻滞,水津渗透不均,形成齿痕。血为气之母,往往见于气血两虚。此种齿痕舌多淡嫩,并无胖大之特点,多见于舌体瘦小。故齿痕舌可主气血不足证。(栗蕊,陈仁波,盖国忠.“齿痕舌”不尽主湿盛[J].中医药学报,,47(05):-.)裂纹舌的病位、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与裂纹舌形成有关的主要病位:对于导致裂纹舌形成的相关脏腑经络,古代医家有不同的认识。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有“足少阴脉病则舌柝(坼),嗌干”的记载,认为舌裂与足少阴肾经病变有关。而后少有对裂纹舌一症的定位论述,直至清代,中医书籍中对裂纹舌的定位描述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清代祁坤《外科大成》记载:“小便如淋,痰壅喘促,口干舌裂者,脾肺败也”。刘齐珍《麻疹活人全书》记载:“少阴太阴火上冲,唇舌必然见赤红,正收收后唇舌裂,心脾已绝归罗酆。唇舌破裂,此心脾之火甚上冲也”。少阴心经、太阴脾经之火上冲是导致舌裂的原因。《针灸逢源》认为心脉系舌本、肝脉系舌旁,舌病由心、肝所主,其中“心热则舌裂成疮,或风寒所中”,认为舌裂是心经有热。汪宏《望诊遵经》记载:“舌裂舌烂者病在脉”,心主血脉,开窍于舌,认为舌裂症状的出现与血脉病变有密切联系。清代唐容川《血证论》云:“又凡舌肿舌裂,痛疮等症,均是心脾火毒,泻心汤治之,大清凉散亦治之”,心脾火毒可导致舌裂。清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记载:“裂纹而出血,血液灼枯,舌尖出血,为心经邪热素盛”,“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舌裂而伴见舌上生疮、舌红出血,主要与心经病变有关,心火燔灼是其主要机理,古人多将此病变放在口腔疾病的舌上疮部分讨论,而基本无痛的裂纹舌以肺脾肾虚衰、虚热内生、阴液枯竭为主。可见,古代医家认为裂纹舌的形成与心脾尤为相关,多是心经、脾经的热变,也可由于肺、脾、肾的虚衰所致。
导致裂纹舌形成的主要病因:裂纹舌的病因主要与热邪相关。元代杜清碧认为,热毒之邪是导致舌裂的原因,“乃君火燔灼,热毒炎上,故发裂也”;暑温燥热之邪也可致裂纹,如人字,或如爻字;苔色焦黄,或兼灰黑燥刺,致有裂纹如人字,或如爻字,外证身热口渴,甚则神昏、谵语,治宜亟与白虎汤合承气汤,以急下而救液;实热人误服温补药,热火在脏腑相争所致,可致舌中有裂纹,如川字、爻字、人字不等,或裂字直槽。明代《普济方》记载:“舌裂舌上芒刺舌上出血皆极热阳毒也”,认为舌裂与舌上芒刺舌出血的机理一致,都可因热毒炽盛所致。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记载:“如发热炽躁,狂妄大渴,唇燥舌裂,此毒气壅并,留而不泄”,认为热毒壅并导致了发热狂躁且有舌裂。可见,以上医家均认为“温热、暑热、火毒”等实热之邪是导致舌裂的主要病因。
导致裂纹舌形成的主要病机:阴津亏虚、血虚失养是导致裂纹舌的主要机理。元代杜清碧认为:“年老之人,素体津液干枯,亦可有舌中开裂”。清代刘恒瑞《察舌辨症新法》曰:“舌生裂纹如冰片纹,老年阴虚常见之象也,少年罕见,有此不吉”,认为老年人阴虚常见有舌如冰片纹,津液干枯是舌裂的病机。清代沈金鳌《伤寒论纲目》云:“其有阴虚火盛者,元气既弱,精血又枯,多见舌裂唇焦,三焦如焚,二便秘结等症”,舌裂是元气、精血虚弱而阴虚火盛证的见症。清代陈士铎《辨证录》言:“人有大便闭结,烦躁不宁,口渴舌裂,两目赤突,汗出不止,人以为火盛闭结也,谁知是胃火之沸腾乎,夫阳明胃火一发,必有烁干肾水之祸”,阳明胃火耗伤肾阴可致舌裂。近代曹炳章在《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中记载:“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认为热邪伤肝阴是裂纹舌形成的机理。综上可知,肾阴、肝阴、胃阴、血虚是主要的病机要素,而脏腑的火热之邪伤阴是裂纹舌形成的主要病机。此外,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云:“由心脾积热熏蒸,或妊娠胎火上冲所致者,症见舌上生疮,舌裂舌肿”,胎火上冲也可导致舌裂。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认为:“阴盛之极,往往格阳,面目红赤,口舌裂破,手扬足踯,语言错妄,有似乎阳也”,阴盛格阳也可导致舌裂。这说明胎火、阴盛格阳也是形成裂纹舌的原因之一。另外有学者总结了裂纹舌出现不同形态裂纹的病机,认为出现舌面正中纵向直沟形态的裂纹舌病机为内热日久,水液失于滋润;舌面横向形态的裂纹舌病机为素体阴虚,多见于老年人。可见,裂纹舌的形成虽然有多方面的病机,但仍然以热邪与阴液为矛盾的主要方面[1]。
舌生裂纹,犹如自然界之土地出现裂纹、裂缝。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因内热日久致水液失于滋润,而致舌生裂纹。这种裂纹多见于舌面正中,且多为纵向的直沟,临床上多见于温热病后期。正如清代刘恒瑞在《察舌辨症新法》所云:“中有直沟,如刀背印成,阴液元气皆虚也”。二是因素体阴虚。这种裂纹舌多见于老年人,因年老,阴液亏虚,无以润泽脾土,而致舌生裂纹。这种裂纹,多为横向裂纹。曹炳章《辨舌指南》中指出:“舌生横裂者,素体阴亏也,舌生裂纹如冰片纹者,老年阴虚常见之象也”,此类裂纹舌常见于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夹瘀证,且此类患者多年老而偏瘦,面色枯槁。亦常见于干燥综合征患者。三是因湿浊壅盛,脾为湿困,运化无力,此即中医所谓脾肾阳虚,浊邪泛滥。在一些慢性湿疹患者中可见此类裂纹舌。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亦常见此类裂纹舌。若舌面出现大的裂沟,常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并见,形成沟状舌综合征。四是因肝气升发太过克犯脾土。此类原因引起的裂纹舌,多见于郁证之肝郁脾虚型,在慢性乙型肝炎和晚期肝病患者属肝肾阴虚证时亦多见。五是因脾肾阳虚,日久寒凝血瘀。临床上多见于甲状腺炎患者。六是因外伤或气血剧烈震动,此种情况出现对于中医而言,是阴失阳搏,气血失和。临床上跌扑损伤、骨折、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多见此类裂纹舌。上述内容阐明了导致舌生裂纹的可能的原因。而所谓“新解”,是指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宗旨,运用形象的比喻来透彻的理解裂纹舌形成的各种原因,并据此有效的指导临床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据此说明中医知识应活学活用,形象思维,切不可生搬硬套,需深刻理解知识的实质,方不至于在临床中出现偏颇[2]。
本病主要是脏腑内伤、肝肾阴虚日久不愈而致虚火伤津,阴液不足造成舌裂;或患者饮食不慎,平素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伤及脾胃,消耗胃阴,日久生火伤津耗液;或损及肺阴使津不上承,虚火上炎而致舌裂。中医在治疗裂纹舌时辨证论治,可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胃阴不足型多因胃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症见口干欲饮,时轻时重,饮水后口干症状可略有缓解,后期出现舌裂且干燥,并伴有肠胃嘈杂纳少,手足心热,大便干燥等。治宜滋养胃阴、清降虚火。方用麦冬、沙参各6克,天花粉、石斛、玉竹、太子参各5克。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7剂为1个疗程。肝肾阴虚型多因肾阴虚,血燥气郁,虚火上炎所致。症见舌裂较轻,之后症状逐渐加重,进食一些刺激性食物时会感到舌痛,常伴有烦躁、腰膝酸痛及心悸少寐等症状。治宜滋肝补肾、疏肝降火。方用麦冬、生地各6克,枸杞子、当归、太子参、酸枣仁、甘草各5克。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连服7剂。肺胃阴虚型多因肺胃阴虚,虚火上炎、气机上逆所致。症见无明显原因突然出现舌裂,常伴有口舌干燥,烦渴欲饮,手足心热,咯痰不爽,食欲不振,时欲呕吐等症状。治宜滋养肺胃。方用麦冬6克,沙参、白术、太子参、天花粉各5克。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连服5~7剂。
有学者认为,裂纹舌是银屑病的口腔表现,是梅-罗综合征的三联征之一,其他疾病仅有零星散在报道。有学者认为裂纹舌患者患各系统疾病的倾向极高,约有59.3%的裂纹舌患者出现隐匿的系统性疾病。本研究显示,裂纹舌可散见于临床各系统疾病中。亦有文献认为泌尿系疾病如慢性肾衰、前列腺炎亦可出现裂纹舌。中医学传统观点认为,裂纹舌病位多为脾、胃、心、肾、大肠。研究发现,裂纹舌患者病种多样,病变广泛,病位可涉及五脏六腑,按单一脏腑发病来看,以脾、胃、肝、心、肾受累为主。心气通舌,心脉系舌本,舌为心之苗,心火炽盛,循经上炎。胃火上炎,胃燥液涸,遂成舌裂。肾经夹舌本,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津液耗伤,或肝藏血不足,舌失濡润,炽之成裂。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若脾气亏虚,气血乏源,不能上奉,舌本失养,舌燥而裂。大多数医家认为裂纹舌多由心火胃热伤阴引起,治疗多用清热滋阴药物。在既往重视心胃实热的基础上,要注意脾、肝、肾虚证与病理性裂纹舌的相关性。裂纹舌多见于慢性病,病程较长,病势缠绵,初起实热伤津,因素体正气亏虚或失治误治,耗伤气阴,久之中焦气虚,脾病不能输布津液,遂成舌裂;久病伤肾,耗伤阴阳,气血运行无力,内生瘀滞,成虚实夹杂之势。大部分研究认为随年龄增长,裂纹舌出现率增高,可能与老年人脾胃失健、阴液亏虚的特点有关。
中医对导致裂纹舌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1)阴虚论。古代中医名家大多认为裂纹舌主要是由于心、胃热甚伤阴,阴液无以上承于舌所致。《辨舌指南》曰:“凡见(舌)裂纹,断纹如人字、川字、爻字及裂如直槽之类,虽多属胃燥液涸,而实热内逼者亦有之。”现代中医临床研究认为,胃、肺、肝肾阴虚导致裂纹舌的发生率较高。曹超等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裂纹舌患者,辨证为胃阴亏虚之胃脘痛,方用一贯煎化裁,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裂纹舌消失。许幸仪对96例急性中风患者舌象观察发现舌瘦小、舌有裂纹者各占26.10%、32.13%,认为老年人肝肾阴亏、虚火内生是导致中风伴裂纹舌发生的内在原因。冯月娟等对例肺癌患者研究分型,发现阴虚毒热型肺癌腺癌的裂纹舌比例最高,占34.88%。(2)血虚论。另有医家认为血虚可导致裂纹舌的发生,如《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谓:“平人之舌无纹,有纹者血衰也。”豫勇应用健脾养血之法,选用归脾汤、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舌炎患者的裂纹舌,疗效确切。龚一萍等对舌形的定量研究表明,裂纹舌的定量值反映了体内虚损程度,裂纹的浅深和多少与气、血盛衰呈正相关。(3)气虚论。也有医家认为气虚也会引起裂纹舌,如《通俗伤寒论要诀》曰:“凡舌有断纹裂纹……中有直裂,气虚也,亦不可下,当补气,以气不足运化也。”张占梅应用益气养阴法治疗裂纹舌46例,疗效确切,其中43例为气虚之证。俞宗应用升提法治疗老年戒断性裂纹舌收到了很好的疗效。(4)阳虚论。刘英斌以温运脾阳纳气归肾之法,自拟方治疗虚寒证出现裂纹舌的病例有很好的临床疗效。罗旭峰从年至2年采用温阳益气健脾法治疗顽固性裂纹舌37例,其总有效率为94.45%。
参考文献:
[1]陈聪,洪静,燕海霞,郭睿,王忆勤.裂纹舌源流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34(07):-.
[2]赵志红,郝斌,钟鸣,张磊,贾亚萌,邸潇.裂纹舌新解[J].中华中医药杂志,,33(11):-.
[3]胡佑志.裂纹舌的辩证论治[N].中国中医药报,-04-27().
[4]王春扬,纪璇,柯纬祺.病理性裂纹舌与临床病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33(12):86-87.
[5]杨燕平,瞿岳云.裂纹舌的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06):96-98.
“地图舌”丨病因、病机与治疗地图舌病损表现为多点的、环状的或者不规则形态的丝状乳头缺失所引起的红斑样病损,周围常有略微凸起的白色或黄色边界。病损有如流沙般时常改变位置、形态及大小。地图舌有周期性加重及愈合的特点,病损愈合后无残留疤痕。病损可能持续数日、数月或者数年,复发时,可能出现在新的位置,宛如"游走"。一般无疼痛等不良感觉。随着病损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口腔不适感、烧灼感、异物感,或者出现突发性耳部或同侧下颌下淋巴结疼痛。地图舌的组织病理变化可见舌部病损区黏膜下层的急性及慢性炎症浸润,上皮细胞水肿,嗜中性粒细胞形成微脓肿。病损的白色增厚区域表现为上皮下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微脓肿、白细胞入侵上皮层、上皮内水肿、细胞连接破坏、上皮细胞内糖原沉积以及表层细胞脱落等。红斑区域表现为上皮下层及上皮层单核细胞浸润,出现两种类型基底层细胞(典型的基底层细胞或者不成熟的基底层细胞),棘细胞层内形成细丝束状,颗粒层缺失,表层不完全角化。两者的区别是红斑区域丝状乳头消失。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地图舌表面存有两种类型的异常黏膜,萎缩区域的丝状乳头的绒毛消失但胞体尚存,而白色边缘由脱落细胞组成。萎缩区域与正常黏膜之间存有微裂纹。地图舌的诊断基于临床检查结果及病史。典型病损表现为舌背红色及白色斑块,红色斑块舌乳头缺失,黏膜萎缩,白色区域舌乳头正常或增生。斑块形状不规则,界限分明,宛如地图。斑块亦可出现在舌侧缘或舌腹,极少情况下可见于口腔内其它位置。具有特征意义的是,斑块的位置与形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即有"游走"史。需要鉴别的是:口腔念珠菌病、莱特尔综合征(Reiterssyndrome)、口腔扁平苔藓、白斑、系统性红斑狼疮、单纯疱疹以及药物反应等。对于儿童病例,还需与萎缩性口腔念珠菌病、局部创伤以及严重的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鉴别。(施琳俊,周曾同.地图舌的研究现况[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04):-.)
地图舌是胃之气阴不足的表现,多见于素体虚弱之小儿,或热性病之后。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脾开窍于口,胃脉络于脾,《伤寒论本旨·辨舌苔》曰:“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苔既生之后,因素体气虚,或热病、久病之后,胃气匮乏,不能接生新苔,已生之苔便渐脱离舌面,以致局部剥脱,随胃气强弱表现为舌苔剥脱与修复,故出现地图舌。此外有医家认为,舌为心之苗,心主血属营,卫主气属阳,营卫不和,阴阳不相接续,亦可出现地图舌。(薛征.小儿地图舌探析[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2):53-54.)
祖国医学研究所知舌与内脏关系密切,先天不足,肾精亏损;胃阴不足,脾胃气虚等均可导致地图舌、花剥苔的发生。首先,舌为心之苗,又为脾胃之外候,足太阴脾经从胃上行到咽部,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形色简摩》道:“苔乃胃气运所熏蒸”,舌苔的新陈代谢与胃之气阴盛衰有关,因此脾胃气阴持续虚亏,得不到纠正,即可导致地图舌的发生;又舌质是肌肉脉络组织,又称舌体脾主肌肉,脾荣肌肉,舌体(舌质)为口腔中最大最灵活的肌肉组织,若脾胃中气不足,不能循经上荣舌体肌肉,则可出现舌苔剥脱,甚至舌面也剥脱如镜之症。心主血属营,舌苔乃胃气蒸腾于上的表现,卫主气属阳,若营卫不和,阴阳不相接续,则亦可出现地图舌的舌苔剥落。(洪佳璇.剥苔、地图舌研究现状与进展[J].浙江临床医学,(02):-.)
地图舌是特禀质人群中最常见的一种舌象,表现为舌苔斑块状剥脱,剥脱边缘清晰,稍有突起,剥苔部位时时转移,状若地图,又称花剥苔,儿童和成人皆可见到,其中特禀质儿童尤为明显多见。常见的病因病机有先天失养,脾阴不足脾气运化无源,或热病后期,损及津液,伤及胃阴。具体而言,特禀质儿童多先天禀赋不充,脾气亏虚,脾常不足,而生长发育较快,对水谷精微的需求相对急迫,而胃气相对不充,饮食稍增则更伤及胃气;同时,儿童为纯阳之体,阳有余阴不足,感受外邪或饮食积滞多从阳化热,炼津液而为地图舌。凡先天不足而地图舌存在时间长者,多属脾胃阴虚,正如唐容川曰:“脾阳不足,水谷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亦不化也”。治疗上需滋阴健脾,滋补胃阴为主,滋阴要清而不凉,过凉伤及脾阳;滋阴要滋而不腻,过腻伤及脾胃。特禀质人群中,成人亦能见到此种舌象,大多属于阴虚、血亏。对舌诊地图舌的探讨中,提出成人地图舌与心理疾病有关,在《舌诊与论治》也提到淡红舌剥苔,多由肝气郁结无条达之能所致,肝为风木之脏,喜调达而恶抑郁,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多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经脉不利,气血失调,无法荣于舌而为地图舌。临证时可从理气化滞法着手,滋肾之阴,疏肝之气。(周晓凤,王晶晶,周岳君,邵牛,苏维洁,余虎,李爱玲.特禀质人群常见舌象的应用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33(08):-.)
出现剥苔舌,同时有口干舌燥、干呕不食、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等症者,使用养胃阴药本属中医常规疗法。但临床上往往可能只见剥苔舌,而没有上述伤阴见症。此种情况若见于儿童,多为脾胃之气阴为食滞所伤,或高热后耗灼津液之故;若见于成人,则多由胃之气阴不足,更可由其他脏腑之阴虚而导致,治疗上应根据临床症状区别哪脏、哪腑以及何种原因引起之阴虚,然后分别辩证用药。人体内的精、血、津液等均属于阴,所谓阴虚无非是这类营养物质消耗过度或者来源缺乏,治疗的原则是给予纠正。为此,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用药:肺胃阴虚者用沙参、麦冬、玉竹、芦根、花粉、石解之类;肝肾阴虚者用熟地、首乌、萸肉、女贞子、杞子、白芍、旱莲草、龟板、鳖甲之类;脾阴虚者常用淮山、黄精、芡实、莲肉之类;心肺阴虚者常用麦冬、五味子、阿胶、生地、百合之类。用药后,如见在舌苔剥脱处重新出现舌苔,即为正气、胃气渐复,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表现。出现剥苔舌,同时其舌质深红者,为内有热象,要首先分清实热还是虚热。虚热所致者,使用养阴药物清其虚热后,舌苔可复。实热所致者,当根据热在不同的脏腑而分别使用清热之品。肺胃实热宜用石膏、知母、银花等;肝胆实热宜用胆草、桅子、桑叶、菊花、石决明、羚羊角等,脾热宜用黄芩、瓜萎、桅子、大黄等,温热病实热邪盛导致伤阴而出现的剥苔舌,用上述清热药治疗很快可以恢复。必须注意的是,在用药过程中,宜尽量避免使用苦寒之品,以免苦寒化燥,更伤阴液。不得已而用时,应当加入甘寒之品以监之。苔厚腻而中剥脱者,是胃中湿浊重而胃气已伤,病情较为复杂,治疗上当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常用化湿消导、健脾养阴法。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阴阳配伍和剂量的比例,如白术配淮山,一为健脾燥湿,一为健脾养阴;党参、白术配枳壳、大黄,前二味益气健脾,后二味消导和中。苔剥脱而舌质瘦薄者,为阴损及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治宜在滋阴方中稍加柔性温养药物,如补骨脂、肉丛蓉、巴戟肉等。(杨云芳.剥苔舌临床用药的体会[J].广西中医药,(3).)
镜面舌成因及辨治分析《临症验舌法·验舌决生死法》中说到:“舌光无苔,胃气绝也,不治。”由于胃阴枯竭,胃气大伤,无力熏蒸于上,故舌面光洁无苔。常见的病因为外感热病、久病误治失治、年老、饮食痰饮等。《伤寒舌鉴·白苔舌总论》:“年老胃弱,虽有风寒不能变热,或多服汤药伤其胃气,所以淡白透明,似苔非苔也……”指出年老体衰,脾胃功能减弱,气血生化乏源,胃失生发之气,舌失所养致无苔。朱震亨在《丹溪治法心要·口疮》中指出:“舌上光滑无皮者,或因忧思,损伤中气,不得睡卧劳倦者,相火冲上无所阻拦。”思虑劳倦太过,损伤中气,脾胃运化失常,致舌上无苔。刘恒瑞《察舌辨证新法·舌质无苔分别诊断》:“质红无苔,热邪初入阴分,或者伤食,胃气不能上升,或忧思郁抑,阳气不能上升,须以脉诊参断。舌上无苔,质光如镜,为胃阴胃阳两伤,肠胃中之茸毛贴壁,完谷不化、饥不受食之候。亦有顽痰胶滞胃中,茸毛不起,皆有此候,须以脉诊参断。”此处谈及了热邪、伤食、忧思、顽痰四个方面的病因,同时也明确指出镜面舌诊察须脉诊参断。在临床诊疗中,也可见到因久病失治误治、迁延不愈,致使耗损机体阴血精气,气血俱虚,脏腑功能衰微,胃无生发之气、无力熏蒸生苔而出现的镜面舌。镜面舌的辨证不但要辨舌苔之有无,还要辨舌质之色。《察舌辨症新法·舌质无苔类总论》说:“舌质无苔……有质紫无苔者,有质红无苔者,有舌上无苔质光如镜者,有质干如刺无苔者。”临床应依据舌质之色而辨别虚实寒热。舌质淡白者,是脾胃损伤,阳气虚衰,营血大虚,气血两亏已极,多投以温热甘补之品。林之瀚的《四诊抉微·望诊》:“舌白无苔而明淡,外症热者,胃虚也,补中益气汤主之。”梁玉瑜在《舌鉴辨正》中说:“淡白透明舌,不论老幼,即是虚寒,宜补中益气汤加姜桂附治之。”舌质红绛者,也称为“红光舌”。热入血分,阴虚火旺,水涸火炎,胃肾阴液枯竭致绛红无苔舌,多投以凉血滋阴之品。章楠的《伤寒论本旨》中说:“凡舌光如镜,毫无苔垢,刷之即光者……皆胃津干涸,必须烦渴,当用凉血滋阴,兼助胃气,其薄苔可以渐生。”舌淡红而嫩,光莹无苔,干湿适中,此乃胃之气阴不足,常见于胃肾阴虚或气血两亏之人。叶天士《温热论·淡红舌》:“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力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梁玉瑜的《舌鉴辨正》中也提到:“如灼红色无苔无点而纹裂者,阴虚火炎也,旧说用黄连解毒汤加麦冬可也。”青紫舌质,多为寒,投以温热之品。《舌鉴辨正》:“淡紫带青无苔,多水滑润而瘦小为伤寒直重肾肝阴证,宜吴茱萸汤也。”黑色舌质,需辨虚实寒热。《舌鉴辨正》就有关于黑色舌质的详细论述:“全黑无苔舌,如无点无罅,湿滑多水……极虚寒也,宜十全辛温救补汤。如无点无罅、干燥少津、光亮似钱者即绛舌之变,阴虚肾水涸也,妊娠者亦有之,宜十全甘寒补救汤加减酌用。如有点有罅、干燥无津、涩指如锉者极实热也,宜十全苦寒救补汤数倍生石膏……如黑色暗淡、无苔无点无罅、非湿非干、似亮不亮,阳虚气血亏也,久病见之不吉,宜十全甘温救补汤。”(朱俊红,王学岭,马佐英.镜面舌探析[J].山东中医杂志,,30(06):+.)镜面舌是异常舌象的一种,也称猪腰舌,如《厘正按摩要术·验舌苔》所云:“舌上无苔,如去油猪腰,为亡液,名镜面舌。”当为无根且无苔之舌象。历代描述众多,但大都只是围绕单一证候而言,且多以虚证论,对于镜面舌与各证候之间的关系缺乏详尽展开。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镜面舌的出现主要由于胃阴、胃气将绝,致舌苔无以生发,且预后不良。也有少数医家提出镜面舌可以出现于其他证型,虽病例量较少,然于中医医理不乏发挥。清·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主张:“无苔者胃阴不能上蒸也,胃阴不能上濡也。”但也说:“吾每诊寒湿内盛者,往往舌不见苔,及服温散之药乃渐生白苔。”石芾南《医原》亦云:“至有病时,脾胃津液为邪所郁……舌反无苔。”二人皆认为脾胃虚寒、胃气不布可致无苔。因此有学者提出镜面舌可从虚寒论治。李玉奇教授在脾胃病诊治方面造诣深厚,总结出“观舌识病,以脉测证”理论。论镜面舌曰:“舌之根神俱无,常有舌痛或灼热感,此为瘀血征象。此种舌象常见于萎缩性胃炎的进展期,或不典型增生,或癌前病变。”发挥了瘀血辨证。纵观各家学说,都认为舌苔的生成,乃由胃气之蒸化津液,舌无津液为无苔之机。如何导致舌无津液?胃气阴大伤,或火热灼耗,无津液可承,此其一也。其二则胃蒸化无力,无力承送津液。尤其胃气蒸化,在人身气化之根,即下焦命门真火,真火衰弱,则不能蒸化津液上行,故真火衰微也可导致苔少甚至苔光,另外瘀血阻络,津不上承,致苔无来源,亦可致之,此其三也。(朱焜.镜面舌成因刍议[J].江西中医药,,42(06):11-12.)镜面舌可见于多种疾病。徐玉臣通过对例胃病舌象观察,认为如见胃病症状,若见光剥舌或裂纹舌,乃气阴受损,多属临床重症,提示有恶变的可能,而恶化情况可以光剥的程度作为观察指标,病情是否缓解,亦可以舌苔能否复生为特征。陶晓辰观察舌苔的表现与AFP有密切的关系,AFP逐渐升高则舌苔由薄到黄腻至剥苔,一般来说,患者肝癌的肿块越大则AFP浓度越高,临床可观察到舌苔由黄腻至脱落,同时AFP上升可推断预后很差。崔立献通过对例恶性肿瘤病人的舌象分析,发现病人舌象以紫暗舌、红绛舌、淡白舌、剥苔、少苔舌象为主,其中少苔、剥苔、无苔分别为26例、4例、6例,根据病人舌象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及预后,同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苏晋梅等通过对原发性肺癌例舌象(其中无苔者48例)观察发现舌红绛少苔或无苔多见于肺癌的ó、?期,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表示胃气已绝,预后差,应警惕肿瘤有无扩散、转移。宋天彬观察了80例光绛无苔舌,统计表明光绛无苔舌的主病基本上是阴虚和内热深重两方面,其中偏虚的49例,占61.25%,邪甚的31例,占38.75%。丁创业观察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中,舌质红、少津无苔,胃阴虚型占60%,在治疗中慎用香燥辛热之品。(陈群,余丽娟.镜面舌象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刊,(05):-.)中医多以补阴为主,并根据发病原因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药。康承君等自拟了复苔汤(主要有太子参,白扁豆,麦冬,木香,麦芽,忍冬藤等组成),治疗镜面舌59例,临床观察结果发现它对实验组有显著优势,且随疗程的延长,优势越明显。而对长期大剂量抗生素所导致的镜面舌的患者,选用沙参麦冬汤加味以养阴和胃,兼清余热;对肿瘤患者放疗及NSAIDS所导致的镜面舌,选用麦门冬汤加减以滋阴养胃,降逆止呕;对恶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患者,以八珍汤,归脾汤加养阴生津药补益气血,养阴生津;对脑血管意外病人急性期后患者,以增液承气汤加减清热泻下和胃,滋阴增液,对重症糖尿病合并并发症患者,以六味地黄丸加味滋阴补肾,养胃活血;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益胃汤加味养阴和胃,理气活血通络。临床上针对不同个体镜面舌的原因需要医生诊法合参,辨证求本。如肝郁气滞的病人,因其肝郁气滞,胃失和降,阴液亏耗,脉络失养可导致镜面舌,治因疏肝解郁,理气和胃,养阴生津,活络止痛;再如湿热郁滞的病人,其湿热郁滞胃肠积滞壅塞致使气机不得宣畅升发而使然,治应清湿热利胆通腑;胃寒气虚者不能熏蒸于舌,脾胃虚不能濡养于舌治疗应温补脾胃等等。由此可见,诊治镜面舌不可拘泥于“胃阴枯竭,胃阴大伤”之说,当详辨舌脉及全身症状,识其病机,不可局限滋阴而生其苔。应着实深悟其病因病机的谛要。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