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以菌落形式出现,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中,适宜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培养,细菌在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分裂增殖生成大量菌体细胞,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菌体集落,称为菌落。不同种细菌的菌落在大小、色泽、表面性状、边缘结构等方面各具特征,由此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因此,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通过肉眼可观察到的是菌体集落。
.解析:当细菌受到某些理化因素或药物作用时,其细胞壁被直接破坏或合成受到抑制,但这种细胞壁缺陷型细菌仍能够生长、繁殖和分裂,称之为L型细菌。因此,细胞壁缺损或没有细胞壁的多形细菌称为L型细菌。
.解析:菌毛是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的菌体表面遍布、比鞭毛细而短的丝状物,化学成分为蛋白质。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种,与细菌的运动无关,普通菌毛是一种黏附结构,细菌借此黏附于呼吸道,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因此,菌毛的主要功能是吸附作用。
.解析:细菌生长繁殖需要的气体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专性需氧菌是指必须在有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微需氧菌是指在低氧压的环境中生长最好,如空肠弯曲菌;专性厌氧菌是指必须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因此,必须在有氧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是专性需氧菌。
.解析:培养基是人工配制、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根据不同细菌生长繁殖的要求,将氨源、碳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等物质按一定比例配制,调整pH为7.2~7.6,并经灭菌后使用。根据营养组成和用途,培养基有如下类别:基础培养基含有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基本营养成分,最常用的是普通肉汤培养基;营养培养基是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葡萄糖、血液、血清、酵母浸膏等,最常用的是血琼脂平板;选择培养基是根据特定目的,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某些细菌生长,促进另一类细菌的生长繁殖,以便从混杂多种细菌的样本中分离出所需细菌,如麦康凯培养基;厌氧培养基是专供厌氧菌的培养而设计的培养基,常用的有疱肉培养基。因此,属于鉴别细菌的培养基是麦康凯培养基。
.解析:细菌个体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当细菌生长到一定时间,即在细胞中间逐渐形成横隔,将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同等大小的子细胞,球菌一般沿不同平面进行分裂,杆菌则沿横轴分裂。细菌繁殖速度与其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一般细菌繁殖一代只需20~30min。因此,细菌的繁殖方式是二分裂增殖。
.解析:细菌样本的采集是细菌学诊断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正确性或可靠性。因此样本采集应严格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标本被杂菌污染;同时要求样本必须新鲜,尽快送检;根据病原菌特点,多数病原菌可冷藏运输,粪便样本中常要求加入甘油缓冲盐水保存液。因此,用于分离细菌的粪便样本,在运输中常加入的保存液是无菌甘油缓冲盐水。
.解析: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的方法。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方法有高压蒸汽灭菌法、流通蒸汽灭菌法、煮沸法、紫外线灭菌法、滤过除菌法等,其中高压蒸汽灭菌法是应用最广、灭菌效果最好的方法。
.解析:大肠杆菌病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多种动物不同疾病或病型的统称。猪大肠杆菌病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猪水肿病。其中猪水肿病主要发生于断奶后1~2周的仔猪,临床特征是突然发病,病程短促,头部和胃壁等处出现水肿,共济失调,麻痹等。因此,引起断奶仔猪水肿病的病原体是大肠杆菌。
.解析:沙门氏菌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生长成无色透明、圆形、光滑、扁平的小菌落。沙门氏菌毒力因子有多种,主要有菌毛、内毒素及肠毒素等。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仅使鸡和火鸡发病;猪伤寒沙门氏菌仅侵害猪。因此,引起鸡白痢的病原体是沙门氏菌。
.解析:完整的病毒颗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构成病毒的基因组,为病毒的复制、遗传和变异等功能提供遗传信息,由核酸组成的芯髓被衣壳包裹,衣壳与芯髓在一起组成核衣壳,衣壳的成分是蛋白质,其功能是保护病毒核酸免受环境中核酸酶或其他影响因素的破坏,并能介导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因此,裸露病毒保护核酸免受环境中核酸酶破坏的结构是衣壳。
.解析:病毒中脂质主要存在于囊膜,囊膜中所含的脂类能加固病毒体的结构。来自宿主细胞膜的病毒体囊膜的脂类与细胞脂类成分同源,彼此易于亲和及融合,因此囊膜起到辅助病毒感染的作用。同样用脂溶剂,可以去除囊膜中的脂质,使病毒失活。实验中常用乙醚或氯仿处理病毒,再检测其感染活性,以确定该病毒是否具有囊膜结构。因此,最易破坏囊膜病毒感染活性的因素是脂溶剂。
.解析:病毒一般以病毒颗粒或病毒子的形式存在,病毒颗粒极其微小,测量单位为纳米(nm),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完整的病毒颗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结构简单,表现为无完整的细胞结构,仅有一种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因此,只有一种核酸作为遗传物质的微生物是病毒。
.解析:新城疫病毒又称禽副黏病毒1型,主要导致禽新城疫。新城疫病毒粒子具有多形性,一般为近似球形,病毒粒子的外部是双层脂质囊膜,表面带有纤突;纤突具有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和融合蛋白两种糖蛋白,毒力取决于两种糖蛋白的裂解及活化。因此,新城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病毒。
.解析:马立克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2型,病毒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是鸡的重要传染病病原,具有致肿瘤特性;其他病毒均不具有致肿瘤特性。因此,能引起禽类肿瘤性疾病的双股DNA病毒是马立克病病毒。
.解析:鸡产蛋下降综合征是由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以产蛋下降为特征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产蛋鸡群产蛋急剧下降,软壳蛋、畸形蛋增加,褐色蛋壳颜色变浅。因此,引起产蛋鸡产蛋下降为主要致病特征的病毒是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
.解析: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分为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完全抗原是指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半抗原是指只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大多数糖、类脂、激素、药物属于半抗原。细菌、病毒、异种红细胞、晶状体蛋白均属于完全抗原,而肾上腺素属于半抗原,进入动物机体不能引起免疫应答。
.解析:抗体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构成的“Y”形的分子。IgG、IgE,血清型IgA、IgD均以单体分子形式存在,IgM是以五个单体分子构成的五聚体,分泌型的IgA是以两个单体构成的二聚体。抗体分子中由重链和轻链的V区内的高变区构成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位点。因此,抗体分子中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重链和轻链的V区。
.解析:IgM是动物机体初次体液免疫反应最早产生的免疫球蛋白,但持续时间短,不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力,但在抗感染免疫的早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可通过检测IgM抗体进行疫病的血清学早期诊断,IgM具有抗菌、中和病毒和毒素等免疫活性。因此,在机体抗感染免疫早期,发挥最主要作用的抗体是IgM。
.解析:外周免疫器官又称次级或二级免疫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和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淋巴小结等,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栖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因此,T细胞和B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是外周免疫器官。
.解析:树突状细胞简称D细胞,来源于骨髓和脾脏的红髓,成熟后主要分布在脾脏和淋巴结中,结缔组织中也广泛存在。树突状细胞表面伸出许多树突状突起,抗原加工和递呈功能强大,大多数D细胞可通过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将抗原递呈给淋巴细胞。由于D细胞是一类在免疫应答中将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又称抗原递呈细胞。因此,递呈初次接触抗原最有效的细胞是树突状细胞。
.解析:细胞因子是指由免疫细胞及某些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蛋白质多肽分子。细胞分子主要有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其中肿瘤坏死因子分两种,TNFα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是重要的促炎症因子和免疫调节分子。
.解析:细胞毒型变态反应又称Ⅱ型变态反应。在Ⅱ型变态反应中,与细胞和器官表面抗原结合的抗体与补体及吞噬细胞等相互作用,导致这些细胞或器官损伤。临床上常见的细胞毒型变态反应有输血反应、新生畜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等。因此,输血反应属于典型的细胞毒型变态反应。
.解析:主动免疫是指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对自然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或疫苗接种产生免疫应答,获得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抵抗力,包括天然主动免疫和人工主动免疫。天然主动免疫是指动物经过发病过程而康复,耐过的动物对该病原体的再次入侵具有坚强的特异性抵抗力。因此,传染病病愈后获得的对这种疾病的抵抗力为天然主动免疫。
.解析:动物生产中传统疫苗包括活疫苗、灭活疫苗、代谢产物和亚单位疫苗。其·中灭活疫苗是指病原微生物经甲醛等试剂灭活后,仍然保持免疫原性,接种后使动物产生特异性抵抗力。目前所使用的灭活疫苗主要是油佐剂灭活疫苗和氢氧化铝胶灭活疫苗等。因此,常用于制备灭活疫苗的化学药物是甲醛。
.解析:灭活疫苗是指病原微生物经理化方法灭活后,仍然保持免疫原性,接种动物后使动物产生特异性抵抗力。目前所使用的灭活疫苗主要是油佐剂灭活疫苗和氢氧化铝胶灭活疫苗等。疫苗的免疫接种途径有多种,包括滴鼻、点眼、刺种、注射、饮水和气雾等,应根据疫苗的类型、疫病特点及免疫程序选择疫苗免疫的接种途径。灭活疫苗、类毒素和亚单位苗不能经消化道接种,一般进行肌内或皮下注射。禽类滴鼻与点眼免疫效果较好,仅用于接种弱毒疫苗。饮水免疫是最方便的疫苗接种方法,适用于大型鸡群接种。因此,规模化鸡场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首选途径是注射。
.解析:补体是存在于正常动物的血清中,具有类似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利用补体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的性质,建立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免疫试验,即补体参与的检测技术,可以用于人和动物一些传染病的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因此,用于体外抗原或抗体检测的免疫学技术是补体结合反应。
.解析:先天性免疫应答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动物体内非特异性免疫因素介导的对所有病原微生物和外来抗原物质的免疫反应。主要组成有机体的解剖屏障、可溶性分子与膜结合受体、炎症反应、NK细胞、吞噬细胞等。非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性为与生俱来、具有广泛性、具有遗传性和天然防御功能。因此,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不包括具有专一性。
.解析: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其病原破伤风梭菌能产生痉挛毒素,导致患病动物出现神经症状,最根本的治疗措施是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因此,针对破伤风病因的治疗措施是注射抗毒素。
.解析:根据动物疫病对人和动物危害的严重程度、造成损失的大小和国家扑灭疫病的要求等,我国政府将疫病分为一类疾病、二类疾病、三类疫病。其中二类疾病是指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如伪狂犬病、猪乙型脑炎、鸭瘟、小鹅瘟、禽霍乱等。
.解析:发病率是指发病动物群体中,在一定时间内具有发病症状的动物数占该群体总动物数的百分比;病死率是指发病动物群体中,在一定时间内发病死亡的动物数占该群体中发病动物总数的百分比。因此,计算仔猪病死率为50%。
.解析:血清学试验是指用已知抗原来测定被检动物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或用已知的抗体来测定被检材料中的抗原。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有中和试验、凝集试验(直接凝集试验、间接凝集试验、协同凝集试验和血细胞凝集抑制试验)、琼脂扩散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免疫酶技术(ELISA)等,这些方法已成为传染病实验室检测的重要方法。因此,属于免疫学诊断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是凝集试验。
.解析:确定某种动物疫病封锁期长短的依据是该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一般传染病在潜伏期内的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出现新的感染病例,只有在一个潜伏期以上的时间内没有新的感染病例,才能证明在被封锁的区域已没有该种传染病存在,解除封锁后才能保证该区不会有新的疫情暴发,达到扑灭疫病的目的。因此,确定某种动物疫病封锁期长短的重要依据是最长潜伏期。
.解析:疯牛病又称牛海绵状脑病,临床上以脑组织发生慢性海绵状(空泡)变性、功能退化、精神错乱、死亡率高为特征。目前主要根据现场诊断资料,对疑似疯牛病患牛的大、小脑组织作病理组织切片和染色,显微镜观察,如发现海绵状变性即可确诊。因此,怀疑奶牛发生疯牛病,实验室确诊的方法是脑组织病理学检查。
.解析: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动物以急性死亡为主,脾脏高度肿大,皮下和浆膜下有出血性胶冻样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尸体极易腐败等。因此,鸡对炭疽的易感性最低。
.解析: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牛、绵羊、山羊、猪、犬等家养动物和人均可感染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流产、睾丸炎、附睾炎、乳腺炎、子宫炎、关节炎、后肢麻痹或跛行等。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统黏膜及未损伤的皮肤等传播。因此,布鲁氏菌病可经健康皮肤传播。
.解析: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等处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疡为特征。口蹄疫病毒可以感染黄牛、牦牛、水牛、骆驼、绵羊、山羊和猪。因此,骆驼感染口蹄疫病毒最可能出现的症状为蹄部和乳房等处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疡,出现运动障碍。
.解析:猪水疱病是由猪水疱病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和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临诊特征是在猪的蹄部、鼻端、口腔黏膜、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将该病病料分别接种1~2日龄和7~9日龄乳鼠,如2组乳鼠均死亡者为口蹄疫;1~2日龄乳鼠死亡,而7~9日龄乳鼠不死者,为猪水疱病。因此,接种猪水疱病病料后,可致死的实验动物是1~2日龄小鼠。
.解析: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细小病毒科猪细小病毒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初产母猪,特征为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及病弱仔猪,但母猪通常不表现其他临诊症状。因此,猪细小病毒病主要发生于初产母猪。
.解析:猪巴氏杆菌病又称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猪的急性或散发性传染病。急性病例呈现出血性败血病、咽喉炎和纤维素性肺炎等特征性病理变化。因此,猪巴氏杆菌病急性型的病理变化是全身性出血+纤维素性肺炎。__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