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精研经方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之我见

当归四逆汤是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这个方子是桂枝汤的变方,主要是用以治疗厥阴伤寒表证的方子,常用于血虚寒厥证,寒伤厥阴证,临床表现,抓住三个主症:血虚、冷、痛,在临床中可以治疗很多疑难杂症,很多人不会使用这个方子,仲景之法,有一定的深度,需要勤奋刻苦地学习才能领会些许仲景之道,接下来,我就详细地为大家论述下这个方子……

组成与服法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二十枚)

——《伤寒论》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与主治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当归白芍能够补气血,桂枝和细辛有通经络、散寒的作用,通草也有通经络的功效,甘草能够益气调中。

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

方解

以当归、白芍养血和营,以桂枝、细辛温经散寒,以炙甘草、大枣补益中气,以通草通行血脉,合而论之,则能和厥阴以散寒邪,调营卫以通阳气。

本方以仲景名方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为君药。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共为臣药。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佐药。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桂枝、细辛燥烈太过,伤及阴血。甘草兼调药性而为使药。

四逆汤用干姜、附子、甘草,有内寒心功能衰退的征象,而当归四逆汤不用温里之姜附,而用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细辛、通草、当归,其表寒表虚明矣。故而其脉细欲绝并非心功能衰败,泵的动力下降。而是由于外来寒邪凝滞,再加上本身血少,使得肢体末梢包括血管收缩引起末端循环不通畅而导致的缺血脉细。所谓的末梢除四肢外,应该包括鼻尖,耳尖,嘴唇,脑中血管,生殖器官等;其收缩舒张失调或狭窄会引起麻木,冷痛,发痒,青紫等症状。

本方为温运血行,散寒通脉,养营和肝之温剂。方用桂枝之辛温,以温肝阳,细辛之辛,以通肝阳;当归之辛以补肝阳;草、枣之甘,以缓肝,白芍之酸,以泻肝,复以通草之淡寒,利阴阳之气,开厥阴之络。当归四逆之不用附子干姜者,阴血虚微,恐重竭其阴也。凡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此寒伤厥阴之经,但当温散其表,不可避温其里。盖厥阴相火所寄,脏气本热,寒邪每多外伤于经,而少内伤于脏,故止用桂枝以解其外邪,当归以和肝血,细辛以散寒,大枣以和营,通草以通阴阳,则表邪散而营卫行,手足温而脉自不绝矣。脉微欲绝与脉细欲绝医者应细辨:脉微为阳微阴盛之四道汤证,脉细为血少阴血不足之当归四逆汤证,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指下务须明辨,临证方不致误。

味辛药与味甘药相配,辛甘化阳以补阳;补血药与益气药相配,使血得气而化生;温药与寒药相配,温通阳气、利血脉而不伤阴。

原文《伤寒论论》第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方歌

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

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

名家论述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下利,脉大者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卷7:“阴血内虚,则不能荣于脉;阳气外虚,则不能温于四末,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也。故用当归为君,以补血;以芍药为臣,辅之而养营气;以桂枝、细辛之苦,以散寒温气为佐;以大枣、甘草之甘为使,而益其中,补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脉道与厥也。”

《古方选注》:当归四逆不用姜、附者,阴血虚微,恐重劫其阴也,且四逆虽寒,而不至于冷,亦惟有调和厥阴,温经复营而已,故用酸甘以缓中,辛甘以温表,寓治肝四法,桂枝之辛以温肝阳,细辛之辛以通肝阴,当归之辛以补肝,甘、枣之甘以缓肝,白芍之酸以泻肝,复以通草利阴阳之气,开厥阴之络。

《医宗金鉴》:此方取桂枝汤君以当归者,厥阴主肝为血室也;佐细辛味极辛,能达3阴,外温经而内温脏;通草其性极通,善开关节,内通窍而外通营;倍加大枣,即建中加饴用甘之法;减去生姜,恐辛过甚而迅散也。

《医林改错,脾症有瘀血说》:“黄芪甘草汤治老年溺茎如刀割,不论年深日久,立效。”

《古今名医方论》柯韵柏:“此厥阴初伤于寒,发散表寒之剂。凡厥阴伤寒,则脉微而厥,以厥阴为两阴之交尽,又名阴之绝阳,伤于寒,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然相火寄于厥阴之脏,经虽寒而脏不寒,故先厥者后必发热,所以伤寒初起,见其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不得遽认为虚寒而用姜、附耳。此方取桂枝汤,君以当归者,厥阴主肝为血室也;倍加大枣者,肝苦急,甘以缓之,即小建中加饴法;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细辛甚辛,通三阴气血,外达于毫端,力比麻黄,用以代生姜,不欲其横散也,与麻黄汤不用同义;通草能通关节,用以开厥阴之阖。当归和芍药生血于中,大枣同甘草益气于里,桂枝得细辛而气血流经。缓中以调肝,则营气得至太阴,而脉自不绝;温表以逐邪,则卫气得行四末,而手足自温。不须参、苓之补,不用姜、附之峻,此厥阴四逆,与太、少不同治,仍不失辛甘发散之理,斯为厥阴伤寒表剂欤!”

《温热暑疫全书》:四逆汤全在回阳起见,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在养血通脉起见。

胡希恕:此为桂枝汤的加减方,故主荣卫不利之外寒。与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专以里寒为治者大异。此所谓厥寒,亦为伤寒之寒,以示寒之在外,与厥冷不同。本方治冻疮有验,亦由于寒伤于外也(《经方传真》)。

柯韵伯: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阳之虚也,宜四逆辈,脉细欲绝者,血虚不能温于四末,并不能荣于脉也,夫脉为血之府,而阳为阴之先,故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具经,方用当归芍药之润以滋之,甘草大枣之甘以养之,桂枝细辛之温以行之,而尤藉通草之人经通脉以续其绝而止其厥(《伤寒来苏集》)。

程门雪:厥寒与厥冷稍异。盖厥冷重而厥寒转轻也。以此证厥逆非少阴亡阳之比,只是血分虚寒,血虚寒束,血中温气不足,故但手足厥寒。寒者不温也,冷者冰冷,寒之甚也。此云厥寒,彼云厥冷,仲景用字,极有斟酌,如此等处,真不可轻易放过,其微奥甚矣。非诸家穿凿之说町比。又亡阳之厥寒,曰脉微欲绝;脉微者,鼓动不显,是明明阳气之衰微也。血虚寒束之厥,则曰脉细欲绝,血少当细,寒主收引亦细,明明血中温气不足,寒邪拘束,脉缩形细而不大也。鼓动无力不显曰微,脉搏形不充缩小曰细;微为阳亡,细为血少。此汤主治脉细欲绝,一字之别,全局所关,岂可不慎思明辨也哉。当归四逆汤大有温荣祛寒通脉之功,投之合度,则厥逆自还为温暖;脉细欲绝,亦得续渐复矣(《书种室歌诀二种》)。

《伤寒论》:“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注意事项

脾胃比较虚弱或是服用此药方出现腹泻、腹胀的情况的人群需酌情加减使用。

根据“水生木”的原理,肝气虚寒血亏者通常肾气也不够充盈,当归四逆汤疏通肝气滋养肝血,但是有“盗泻肾气”的作用,对于肝血特别亏虚肾精也不足者,治疗时应明白“圆通圆融”之法则,必要时应配合滋补肾气,以免损伤肾气。

药解

当归,《神农本草经》:当归,味甘温,无毒,主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洒洒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

《本草备要》:当归,甘温,和血。辛温,散内寒。苦温,助心散寒。…痈疽疮疡,…气逆里急,…腹痛满……润肠胃,泽皮肤,养血,生肌(血旺则肉长),排脓,止痛,…使血气各有所归,故名。

《本草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

《景岳全书》:“当归其气辛而动,故欲其静者当避之。”

当归主要具有止咳逆,润皮肤,生肌肉,主诸痛,疗漏下之效。

辛甘发散,苦则涌泻,甘则补益,当归可以补血,这有赖于它的“甘”味,而与其他补血药不同的是当归兼有辛味,故能将血推至肢体末梢而充在表之血;其味苦则可涌泻瘀血等废物,故而对滞碍性出血(推测其出血原因为废血停滞机体代偿用力排血以致出血)、月经量少、月经不定期、痛经等效较佳,但阳盛火旺不宜使用。

当归的作用主要是补血活血,血不同于气,是有形之物,充斥形体的,故其人多瘦,此外应有血虚的症状,且这种血虚不是一两日之内形成的,故而其人多瘦而面白。黄煌教授提出了“当归肤”的特点:即脸部皮肤呈干性,有色素沉着,身体皮肤粗糙,夏天不易出汗,冬天易见脱屑,夜间皮肤容易瘙痒。当归主治为:血虚血滞血不达表,津血亏虚,其人一般形体消瘦,皮肤干燥粗糙,少汗脱屑。

甘草,《神农本草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尰(指下肢浮肿),解毒。坚筋骨,长肌肉,倍力可以认为是其补充气液以充实四肢的功效,则其人可筋骨痿软,肌肉瘦削,四肢无力等。仲景常大剂量甘草配其它主药用于治疗或预防虚症吐、利、汗、小便不止、心悸、脉不出、逆冷、咽痛(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等气液丢失过多的症状。黄煌教授言甘草所治的咽痛及气液不足,吐下汗后,其人必定“体质瘦削”,“形瘦肤枯”,“肌肉坚紧”等,配伍用于治疗杂病的躁,急,痛,逆,此痛为挛急,绞窄,紧缩样痛。舌象脉象上表现为舌淡脉细,而体胖浮肿,舌苔厚腻慎用。

细辛,《神农本草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名医别录》无毒。主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weng,第四声,指鼻塞)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生华阴。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细辛为辛温通散之品,主要走经络及肺表,故启伏饮,逐寒湿,通迟滞,破寒凝,和血壅,利脉道,其性通,故对末梢痿证如阳痿、脑萎、癫痫、手足瘦削亦有疗效,也经常单用治疗阳痿及头痛。古人多谓细辛过温,阴虚、火旺者忌用,但其实细辛主要散的是表寒,对于里热表寒如阴虚或热盛兼有表寒的身疼痛、牙痛者,可配合滋阴清热药用细辛之温散其表寒使用。

仲景用细辛方向有四,一是配干姜,五味子,治疗寒饮的咳嗽、胸满、不渴,如小青龙汤一类;二是手足厥寒者,如当归四逆汤,赤丸,乌头桂枝汤;三是治疗少阴病体虚外感,又有发热、恶寒,又有脉沉或弦、蜷缩、小便色白,如麻附细等;四是冷而痛如白术散、防己黄芪汤加减。

黄煌教授说细辛

1、寒:表现为恶寒喜暖,小便清长,精神萎靡,口中寒气,口不干渴,四肢骨节冷痛等。

2、水:唾液清晰且量多,甚者自觉口内有冷气,咽唾液时觉得冰冷。

舌淡,苔白滑,上罩一层稀滑粘液。

3、痛:头痛、身痛、腹痛、胸背痛、咽痛、齿痛、目痛、手足拘急疼痛等。

通草,《神农本草经》:通草,味辛平。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

治五淋,利小便,…治人多睡,去水肿,脉浮大。(甄权)《本草备要》曰:「木通(古名通草),甘淡轻虚。上通心包,降心火,清肺热,化津液;下通大小肠膀胱,导诸湿热,自小便出,通利九窍、血脉、关节。治胸中烦热,通身拘痛,大渴引饮(中焦之火),淋沥不通(下焦之火),耳聋目眩,口燥舌干,喉痹咽痛,鼠齆失音,脾疽好眠,除烦退热,排脓止痛,行经下乳,通窍催生。汗多者禁用。」

医案举隅

刘渡舟腰痛案

郭某,男,28岁。患腰臀疼痛酸麻,入夜尤甚,疼痛难以转侧,诊其脉浮弦而细,证属血虚寒凝。

当归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6克,通草6克,大枣15枚。

服三剂后痛麻俱减。上方加入桃仁、红花、炒穿山甲各3克,又服三剂而愈。

班秀文产后肢节酸疼

韦某,女,39岁。技术员。婚后十五年,曾先后五次堕胎半产,第六胎足月顺产已月余。现见头晕、目眩、耳鸣、关节酸疼、指节麻感、入夜加剧,气短懒言,精神不振。饮食、二便尚可,脉虚细,苔薄白,舌质淡嫩。证属气血两虚,筋脉失养。治宜养血通阳为法。

当归15克,炙北芪20克,桂枝9克,白芍5克,北细辛5克(后下),通草5克,炙甘草5克,大枣10克。每日水煎服1剂,连服3剂。

按:《伤寒论》有“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本例多次堕胎半产,且值新产之后,其气血亏虚可知,故以当归、黄芪益气补血,通行血中之滞,桂枝去生姜之辛散而加细辛,取其功擅通血脉而和营卫。营卫调和,气血通畅,筋脉得养,则疼痛麻木之感即可消失或减轻。——班秀文《经方在妇科病的临床运用》

王启政头痛案

林某,女,46岁。患头痛3年,时发时止,时轻时重,曾以阴虚头痛辨治,服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数日,均未见效,乃服西药“止痛片”,头痛可暂得缓解。但每遇天气变化,冷气外袭,头痛复作,痛时前额连及巅顶,欲用巾裹首时见恶心欲吐,舌淡苔白,脉沉伏不起。此为血虚寒凝,经络不通,阳气运行不畅。阴寒循经至巅,形成血虚寒滞性头痛。治宜温阳散寒,养血通络,行气消滞止痛,拟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5克,炒白芍12克,桂枝9克,细辛5克,藁本12克,木瓜20克,五味子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3付后头痛大减,但睡眠欠佳。前方去木瓜,加酸枣仁12克,连服数剂,手足渐温,头痛已止,精神好转,病告痊愈。——《当代名家论经方用经方》

陈达夫当归四逆汤治疗泡性角膜炎验案

张某,男,46岁

主诉:左眼近一年来反复干涩、流泪、鼻塞、眼胀、头顶胀痛。右眼球萎缩,失明多年。曾点可的松、利福平等眼液和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2,等,均无明显效果。检查:右眼无光感,左眼1.5,左眼白睛不红赤,黑睛3点钟位处有3—4个针头大的小泡,并伴有赤脉伸入,荧光素纳染色阳性。舌淡,苔薄白,脉细。

诊断:

中医,左眼风轮赤豆(厥阴外障,寒滞肝经)

西医,左眼泡性角膜炎。

治则: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处方:当归四逆汤去大枣加防风

桂枝9g,白芍15g,甘草6g,防风15g

当归10g,细辛6g,通草6g

服4剂,诸症皆愈。

按:《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厥阴目病举要》篇中述:“风性泛窜,窜而不通则胀,故头顶胀痛。足厥阴肝经循行头顶,该经原属风木,木郁不达,势必与寒相争,风寒相搏,所以也会发现风象。”五轮辨证黑睛属足厥阴肝经,寒凝经脉,阻遏气机,故黑睛上有小泡生成,属厥阴伤寒的表实证,方选《伤寒论》中的当归四逆汤。该方乃桂枝去生姜,加当归、细辛、木通组成。以补血活血之当归为君,以调和营卫之桂枝、白芍为臣,佐细辛以通达表里上下之经脉,使通草以开通内外阴阳,以甘草益中气而培血,加防风祛风共奏温经散寒、活血通脉之功效。摘自《四川名家经方实验录》。

岳美中医案血厥(雷诺氏病):

钱某某,男,38岁,年12月20日就诊。自诉年冬发病,就诊时面部青紫斑斑,鼻尖、耳轮几乎呈青黑色,两手青紫及腕际,指尖更甚,有麻冷感,拇指亦紫,体温35~C,脉象细微。遇火烤则转红。束臂试验阴性。血小板计数正常。诊断为早期雷诺氏病。处方:

桂枝9克,当归9克,赤芍6克,北细辛2.4克,木通6克,吴茱萸6克,艾叶4.5克,桃仁9克,红花3克,炙草2.4克,红枣5枚,生姜3片。

服30余剂而愈。至年未复发。

按语:本案据其脉证,为寒伤厥阴,血脉凝滞,营卫失运,真阳、气血不能温养四末所致。《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故人卧血归于肝……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故用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据报导,当归四逆汤治疗雷诺氏病有较好疗效。

李克绍医案痿症(小儿麻痹后遗症)

杜某某,男,20岁。患者幼年曾患小儿麻痹症,成年后两下肢较细,并软弱无力,行动吃力,走路要拄双拐。每至冬季,即四肢发凉,尤其两下肢极不耐冷,最易受冻伤。此乃气血虚弱,抵抗力太差,在冬季阳衰阴盛之际,气血更不能畅行于四末所致。今又值冬令,前证加重。仍宜益血通阳为治,方用当归四逆汤原方。连服数剂,即觉两下肢转为温暖,耐寒力亦有所增强。

按语:世人多谓痿多属热,然在临证时,万不可武断也。《景岳全书?痿》认为痿“又非尽为火证”,“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衰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本案患痿日久,兼四肢发凉,乃血虚有寒也,以当归四逆汤养血散寒,待下肢阳至血充,则痿自起。

赵守真医案缩阴

刘妇,年四旬余,邮亭圩北村人。体素虚弱,某日农作过劳,傍晚归途遇雨,衣履尽湿,归仅更衣,不甚介意。晚间又经房事,而风雨之夜,寒气砭骨,夜半时起入厕,未久,睡感寒甚,数被不温,少腹拘急绞痛,次第加剧,待至天将明时,阴户遽现紧缩,自觉向腹中牵引,冷汗阵出,手足厥冷,头晕神困,不能起立,服药鲜效。其夫来迎治,脉象微细,舌润不温,乃一阴寒证也。其夫且日:“内子阴户收缩,成一杯大空洞形,时流清液,令人见而生畏。’’吾曰:“病虽奇,治尚易,近村魏妇病与相若,曾一方即愈,毋用惊惧。”乃书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嘱一日服完两大剂,并用艾灸气海、关元十余炷,又锡壶盛开水时熨脐下。次日往视,已笑逐颜开,操作厨下,惟身觉略倦而已。

按语:缩阳是男性阴茎向腹内缩入;缩阴是女性阴户向腹内缩入,多由肝肾虚损,复为贼风所袭,或房事后感寒而作。《灵枢?经脉篇》日:“肝足厥阴之脉……过阴器,抵少腹。”《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该妇冒雨后又经房事,房事后复入厕,致使寒犯肝肾,阴户内缩。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暖肝肾,驱散寒邪,十分惬合,故有奇效。

麻柔医案白血病乏力咽干手足凉

王某,女性,59岁。初诊(年8月27日)患者主诉:确诊急性白血病3年余,化疗后乏力、咽干、手足凉近月余。寻求麻柔主任给予中医治疗。

患者于年6月骨穿刺诊断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M4Eo),诱导化疗1个疗程达到完全缓解,其后共化疗7个疗程,第8次化疗后,患者骨穿刺示:目前处于缓解状态。症见:劳累后乏力,咽干,手足凉,舌体胖大饱满,边尖有齿痕,质淡暗,舌苔薄白,脉沉细。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2×/L,血红蛋白g/L,血小板计数×/L。

中医诊断:血癌。

西医诊断急性髓系细胞性白白血病(AML-M4EoCR1)。

病机:化疗至阴阳俱损,寒凝经脉。

治法:扶正祛邪,温阳通脉。

处方:当归四逆汤加减

党参12g桂枝10g白芍10g当归10g细辛3g通草6g炙甘草10g生牡蛎30g菟丝子15g巴戟天10g生姜10g大枣10g

第1次复诊(年9月20日),服药3个月,复查白细胞计数4.39×/L,血红蛋白g/L,血小板计数×/L。劳累后乏力减轻,咽干,二便调。苔薄白,脉偏沉细。中药汤药调整为补肾生血为主,原方加用生熟地各15g、山药10g、山萸肉10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补骨脂15g、菟丝子15g

第2次复诊(年12月37日)白细胞计数4.5X/L,血红蛋白gL,血小板计数×/L。乏力减轻,纳、眠安。舌苔薄白,脉略沉细。上方继服3个月。联合服用青黄散0.4g,每日1次。

第3次复诊(年4月5日)白细胞计数5.4×/L,血红蛋白g/L,血小板计数×/L。一般情况好,精神佳。舌苔薄白,脉较柔和。上方继服3个月。联合服用青黄散0.4g,每日1次。

按:急性白血病属于中医学的“急劳”范畴,《素问》云:“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目前中医学病名统一为“急劳”。

急性白血病多次化疗后,祛邪的同时,亦损伤了人体阳气,致阴寒丛生。患者易出现寒凝血脉、四肢厥冷之证。治疗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麻老临证以当归四逆汤为底方加减化裁治疗恶性血液病,特别是急性白血病多次化疗后阳气虚损的病证。取效明显。

《医宗金鉴》云:当归四逆汤调营卫以通阳气,和厥阴以散阴寒。该方取方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陈亮斯云:“此则因风寒中于血脉而逆,当归四逆所由立也。风寒入于血脉,则已入营气之中,阴阳虽欲相顺接而不可得,邪涩于经,营气不流,非通其血脉不可,当归辛温血中气药,能散内寒而和血,故以为君。然欲通血脉,必先散血中之邪,桂枝散厥阴血分之风者也,细辛泄厥阴血分之寒者也,故以二物为辅。芍药、大枣、甘草调和营卫者也,未有营不与卫和脉能通者,桂枝汤治卫不与营和谐,此方治营不与卫和谐,而大枣之用多于桂枝汤一倍有奇,以大枣能助经脉,和阴阳而调营卫也。且邪并肝经,木盛则侮土,甘草大枣之用,倘兼有厚脾土而御侮之意耶!通草者,《本经》称其通利九窍窍血脉关节,盖邪气阻塞于血分,以通草之入血分而破阻塞者治之,即众药亦借通草之力而无不通矣,制方之神奇有如是哉!”

唐容川云:“此因脉细,知其寒在血分,不在气分,故不用姜、附,而但桂、辛以温血也。”

病案中的患者在当归四逆汤加减的基础上,原有的劳累后乏力,咽干,手足凉等症状消失,一般状况逐渐好转,各项指标稳定在正常范围。此二案说明中医的病机明确了,方药用对了,就能妙手起沉疴。

治一人。少腹久痛未痊,手足挛急而疼,舌苔灰浊,面色不华,脉象弦急,此寒湿与痰,内壅于肝经,而外攻于经络也。现在四肢厥冷,宜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小茴香炒)、白芍(肉桂炒)、木通、半夏、苡仁、防风、茯苓、橘红。

注:本案为厥阴阴邪化寒,血虚挟痰,内壅肝经之证。患者少腹久痛未愈,而又四肢厥冷,脉象弦急,面色不华,舌苔灰浊,病属寒湿挟痰,营血虚弱,肝气不和之候,故曹氏以当归四逆汤加减治之。去姜、枣者,恐其滞气。桂枝改为肉桂,炒白芍以温下焦之寒,并以止腹痛。加二陈配苡仁之甘寒,以化痰利湿。防风辛温祛风湿。去细辛之辛散,以免损及营阴。药后少腹痛止,余证手足挛急而疼,以蠲痹汤去防风合指迷茯苓丸调理而愈。

方药加减

前阴冷痛者,加乌药、川楝行气,疏肝,温肝,台乌、淫羊藿,川楝子;血脉瘀滞者,桃仁、红花、川芎、香附;烦躁呕逆者,加姜汁、半夏;渴者,去半夏,用水浸冷服之;面赤者,加葱白;痒者,加刺蒺藜、地肤子祛风止痒。腰、股、腿、足疼痛属血虚寒凝者,加川断、牛膝、鸡血藤、木瓜等以活血祛瘀;若兼有水饮呕逆者,加吴茱萸、生姜;若妇女经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睾丸掣痛、牵引少腹冷痛、肢冷脉弦者,可加乌药、茴香、良姜、香附等以理气止痛。

寒邪凝结营气——冻疮而肿——加皂刺、乳香、没药。

营痹发展为经脉血瘀——痛甚不除,或皮下结节、按之则痛,或局部变暗——加乳没、甲珠、田七。

寒偏重——则肢厥甚,患处恶寒明显——重用桂枝、细辛、减芍药。

风偏重——则麻甚,或兼现肤痒,或掣痛筋惕明显——加川芎、羌独活、紫荆皮。

风寒挟湿——可兼现四肢漫肿、按之如泥,肢重,或关节痛甚,脉涩——加重木通,加羌独活、海桐皮、桂皮、丝瓜络、松节。

若兼厥阴里寒——兼现胃痛,腹痛而喜温,呕逆,下利——加吴茱萸、生姜、花椒、干姜等。(如第三例)

若兼厥阴里热或郁火——可兼现口苦,心烦不寐,多语,骂詈不休,惊狂等——加左金丸、黄芩等。(如第二例)

若血虚重——则眩晕明显,兼现心悸、爪甲变质——重用全当归,加大量鸡血藤。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还可出现以下情况:

营痹血瘀发展为阴凝——可兼现局部紫黑发木、塌陷萎缩——去木通与白芍,加鹿角霜、天雄、桂枝改肉桂。

血瘀阴凝发展为瘀毒阴毒(兼少阴)——可兼现局部紫黑痛甚,溃烂至骨,长期不能愈合——去木通与白芍,加雄黄、川椒、鹿角、附子、桂枝改肉桂,大量生黄芪,外加-2静脉缓滴。

血瘀阴凝发展为瘀热毒及阴阳毒——可以厥冷的同时,自觉手足内里灼热疼痛,或喜冷,或喜热,局部红、紫、黑、白间现,溃烂难愈,流水流脓,流血或红或暗、或浓或稀——去白芍与木通,合“升麻鳖甲汤”,加附子、鹿角、犀角(或羚羊角代)、黄连、重用丹皮。(与乌梅丸证的阴阳错杂有同有异。

厥阴里寒,加吴茱萸、生姜,附子、干姜。

现代应用

经行腹痛:妇女经期或月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也叫“经行腹痛”。

子宫腺肌病、雷诺病、血管神经性头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疮、红斑性肢痛、硬皮病、手足皲裂、精索静脉曲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冠心病、大动脉炎、高血压头痛、脑外伤头痛、三叉神经痛、消化性溃疡、肠痉挛、输尿管结石、肩周炎、慢性腹膜炎、腰肌劳损、子宫附件炎、子宫内膜异位症、闭经、痛经、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梅尼埃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慢性荨麻疹、急慢性前列腺炎、附睾炎、缩阴症、阳痿、腱鞘炎。

当归四逆汤的应用:

津血虚表受寒引起的表不充。

一、末梢受寒之发凉、冷痛、青紫、麻木、冻疮。

二、末梢血液不充之痿症,如阳痿、脑萎、癫痫、手足瘦削、无力。

三、血虚体质。

四、脉细、脉无力、脉沉。

五、受寒史。

六、其人瘦削、面色苍白或暗、舌苔白滑。

男子不育、精虫减少、阴囊潮湿或遇寒抽搐、会阴部发凉。

附方

《伤寒论》第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个(擘)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生姜半斤(切)吴茱萸二升,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是仍然有血虚寒凝,手足逆冷,同时它有内证,寒邪直中还有犯胃,犯胃呕吐,腹痛,而用到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往往这个方还有制酸作用。

四逆汤是典型的四肢厥逆,冷过肘膝。

四逆散,四逆的手足失温范围,阳气不能布散造成的,范围很小,仅仅手足,指头还是微温的;

当归四逆汤,手足厥寒,厥寒,不是厥逆,所以冷的程度没有四逆汤重,范围也较小,在手足不冷过肘膝。

四逆散是阳气被郁,气机阻滞,清阳不能实四肢造成的;

四逆汤是心肾阳虚,特别是肾阳虚衰以后,阳气的根本不足了,热力来源,根本亏虚了,所以这是从自身体质,阳气亏损造成的;

当归四逆汤,由外有寒邪,内在可以阳气不足,但是受外寒引起,这类血脉瘀滞造成四肢厥寒。

黄芪桂枝五物汤也是从功效上和当归四逆汤类似,而且它从基本结构上,是桂枝汤的基础,四味药选用,加黄芪,益气健脾,和血通痹,它是一种血痹证,体现在肌肤麻木不仁,失于阴血所养。通过黄芪、桂枝和芍药双向调节,作用于体表的营卫,那是体表肌肤麻木不仁,通过温阳和血来恢复,所以它的脉有微涩,体现出血行不畅,所以通过这个方还是有,桂枝的一个作用畅通血行,既有散寒,又有益气养血的作用,是这样一个特点,用来治疗血痹证。

扫码添加作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gaowanyan.com/gyzd/77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