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简单科普
疱疹性咽颊炎
症状与预防
大名鼎鼎的“手足口病”正在肆虐,“疱疹性咽峡炎”又来了。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呢?
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
顾名思义,就是在咽峡部出现疱疹,病因也大多为柯萨奇病毒所引起,此外,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也可引起本病。
您可能会问了,什么是咽峡部?
下图蓝色涂抹的位置就是,具体就是就是软腭、扁桃体、悬雍垂的位置。
它是怎么传播的呢?
其实,疱疹性咽颊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直接经由肠道、呼吸道传播,也可间接经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受到感染,1-6岁学龄前儿童感染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因婴幼儿呼吸道屏障功能不足,呼吸道黏膜柔嫩,呼吸道分泌抵抗细菌、病毒的免疫物质不足,呼吸道“自洁”功能差,故易发病。
那疱疹性咽颊炎会有哪些表现呢?
疱疹性咽颊炎的潜伏期一般为3-5天。常急剧发热,热多为低度或中等度,偶见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热程大都2~4天。可伴咳嗽、流涕、呕吐、腹泻,有时头痛、腹痛或肌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发热期间年龄较大儿童可出现精神差或嗜睡、食欲差,年幼患儿因口腔疼痛出现流涎、哭闹、厌食,个别患儿症状重,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表现。5岁以下小儿有1/4可伴发呕吐。
孩子典型的症状出现在咽部。表现为咽部充血,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数个(少则1~2个,多达10余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2~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也可位于软腭,悬雍垂,扁桃体上,但不累及齿龈及颊黏膜。
上图中,圆圈内,就是小水疱,能看到周围红红的充血,方框内是开始溃疡了。
孩子得了这种病,有危险吗?
孩子全身和咽部症状体征一般在1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个别重症患儿(多为EV-A71感染引起)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和(或)肺出血、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从这个方面来讲,疱疹性咽颊炎并不比手足口轻!
你知道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区别吗?
目前认为,这两个病只是这些肠道病毒在人体的表现不同而已,且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疱疹部位不同。
手足口病的典型特征,就是手、足、口腔内外等处出疱疹性咽峡炎,只在咽部出现疱疹,手脚等其他部位不会出现疱疹。
所以有时疱疹性咽峡炎也被称为隐形手足口病。所以有时疱疹性咽峡炎也被称为隐形手足口病
一般来说,疱疹性咽峡炎也不怎么会导致并发症。
还需要注意的是,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跟感冒是比较像的,如果宝宝持续发高烧,且不怎么爱吃东西,就要考虑是否有疱疹性咽峡炎的可能。
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
前边说了,得了疱疹性咽峡炎,只能耐心捱,虽然一般没什么严重后果,可宝宝要受不少罪。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防患于未然。
1.注射疫苗
患手足口或疱疹性咽峡炎,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的病例,往往由EV71这种病毒引起,好在现在我国已经有了针对EV71病毒的疫苗,宝宝6个月大就能打了。
不过,能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种类很多,打了EV71的疫苗只能防这一种,所以就算打了疫苗,还是可能感染其种类的病毒。
同样的,就算孩子刚得过手足口病或者疱疹性咽峡炎,仍可能被其他种类的病毒感染再次患上同样的病,这时就得靠家长和孩子养成好的卫生习惯了。
2.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饮食习惯。饭前便后及外出后要洗手、不喝
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每天对幼儿用品及时消毒。对于幼儿的玩具、生活用品和个人用品要及时清洗、消毒。
加强幼儿免疫力。注意食谱的合理性,注重营养搭配;晒晒太阳;保证孩子充足休息。
托幼机构要做好晨检工作。每日晨检中要仔细检查幼儿的身体情况。
3.在家应该怎么做
在双休日、节假日避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保持室内外卫生清洁、多通风、对孩子的用品勤消毒。
家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督促孩子不要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提倡给孩子充足的阳光,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孩子免疫力
如若产生疑似病症,家长请不要坚持来上幼儿园,避免疾病进一步传染。
若无并发症,大多数患儿能在7~10天内治愈,请家长们不要惊慌。若幼儿出现并发症或病症严重,请及时就医,并且第一时间在确诊后告知老师。
希望宝贝们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每一天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成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