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知识

布鲁氏菌病(蒙汉文版)

布病防控知识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感染牛、羊和猪,其主要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该病也是人的重要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肿大及肝脾肿大等,简称布病。我国将本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自治区将其列为重大动物疫病进行防控。

流行病学:1、流行特点:布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家畜产仔季节较多发。人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养畜户、屠宰工、皮毛加工人员明显高于一般人。

2、传染源: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动物(包括野生动),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它们在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布鲁氏菌随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流产后的阴道分泌物及乳汁中都含有布鲁氏菌。

3、传播途径: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也可经过有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感染。在直接接触病畜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分娩时的胎儿、胎衣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还可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潜伏期:家畜感染布病潜伏期短的半个月,长的可达半年、一年甚至几年,也可能终身带毒但不发病。

临床症状:家畜患病后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造成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由阴道流出灰白色或红色粘性分泌液。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怀疑或初步诊断。确诊目前常用免疫学检查,即虎红平板凝集反应和试管凝集反应。

预防:1、严禁从疫区调入牲畜,引调牲畜必须报批报检。2、开展布病灌服免疫,密度达到%。3、对养殖场地、圈舍定期进行消毒。

公共卫生:人由病畜传染布鲁氏菌病,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一般人与人互相不传染。最危险的是受感染妊娠母畜流产的胎儿,排出的胎衣、阴道分泌物。兽医、农牧民、家畜饲养员、挤奶工、屠宰工、皮毛收购员、制革工等患布病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人,所以布病有一定职业性。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也可受染,也可通过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的气溶胶感染。

职业人群的个人防护:做好个人防护,尤其是在仔畜大批生产季节,流产胎儿、胎盘、胎衣或死胎等,不能随意丢弃,禁止人畜混住,做到人畜饮水分开;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以免感染布病;兽医及实验室人员要戴口罩、手套、眼镜,做好个人防护。人怀疑感染布病后应立即到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来源:锡林郭勒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gaowanyan.com/gyzl/73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