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下焦湿热的一个良方

《金匮要略》中有一个名方叫大黄附子汤。是由大黄9g,炮附子12g,细辛6g三味组成,具有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效。为治阳虚寒结之妙方。

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年)毛德西教授经过多年实践去掉上方中的细辛,改用治疗疝气的名药川楝子,便成了治疗现代湿热互结纠缠不清之良方。毛德西教授取名为:疝气化瘀汤。

组成:大黄9克,附子12克,川楝子15克。水煎服。

此方取大黄附子汤义,为相反相成之配伍;又参考《罗止园医话》治疝方,罗云:“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之药中(即罗氏所用川楝子方),速收特效,此治外疝之经验谈也。”我除用于疝气外,还将此“三味”用于盆腔炎、慢性结肠炎、睾丸炎、前列腺疾患等,凡见小腹坠胀,隐隐作痛,湿热互结者,每收疗效。大黄与附子的用量,要以大便状态不同而异,便秘者大黄量要大于附子,而大便稀薄者附子量要大于大黄。对于顽固性的少腹坠痛、胀痛、痞满不舒等,用了大黄与附子这对药,其效果就不同一般。

方中大黄苦寒泻热,其泻热功能从中焦脾胃而始,往下通利水谷,荡涤肠胃,破积滞,行瘀血,除秽浊,上下通行。

古人云:六腑以通为用。若是不通,气血呆滞,百病丛生。故明代名医吴又可说:“大黄是一味可使一窍通,诸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皆通的要药”。其通能入血分,清热逐瘀而降下,尤能泻除热积而散邪。

炮附子辛甘大热,益脾阳,助心阳,补肾阳,浮中有沉,无所不至,为阴寒之证要药。且附子温化阳气的作用又能打通内外阳气的阻隔,起到引火归元的效果。

大黄得附子之辛热,相反为伍,寒热并用而攻下,且因附子用量为重,可通积滞,泻除寒积。

川楝子以导湿热下行之功,是为大黄与附子除寒积之滞带来反转的人物。其性味苦寒,入肝、小肠、膀胱经。不仅泄肝,助肝木恢复其条达之性,由此气行血行,通则不痛。还去小肠膀胱之湿热,使其从二便而出,治因湿热阻滞,气化不利引起的尿频等。

故川楝子以导湿热下行,成治心腹痛及疝气要药。其之所以能治疝气,是诸疝皆归肝经,而川楝子之疏肝行气去湿热止痛,可谓为疝气量身定制。

川楝子与大黄牵手,可将通利泻热作用发扬光大,并以用量15克之体量,力压附子大黄除寒积之滞,形成既治湿,又治热,除湿热互结的局面。并以其治疝气名药的身份,让本方对疝气形成空前打击。而附子之温化阳气,引火归元,反过来又助川楝子大黄通利下焦,将湿热平稳去除。

盆腔炎、慢性结肠炎、睾丸炎、前列腺疾患等位于下焦的疾患,均可因湿热互结而起,可有小腹坠胀,隐隐作痛之表现,用本方治疗,每收良效。

提醒提醒: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哦。

推荐阅读:

六个家藏方,效果响当当天然“激素”三仙汤,专治亚健康肉桂、丁香妙治前列腺炎精心收藏的六十六组实用药方秘方:脂肪肝1、本号资料来源于网络,收录仅出于学习、研究目的,如有侵犯版权,请发站内短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做出处理。2、本号收录的所有偏方、土方、古方、药方、验方等一切涉及治疗的方案仅供研究,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请勿盲目照搬。本号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任何责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gaowanyan.com/gyzl/9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