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箕门

箕门为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箕即簸箕,门即门户,当两腿分开,席地而坐,其形如箕,穴在大腿内侧,左右对称,故名箕。主治小便不通,小便不利,五淋,遗溺,遗尿,尿潴留,腹股沟肿痛,小便淋沥,癃闭,遗精,阳痿,小腹肿痛,阴囊湿痒,阴囊湿疹,两股生疮,睾丸炎,性功能减退,子宫痉挛,腹股沟淋巴结炎,小儿麻痹后遗症,鼠蹊肿痛等。

穴名解

《说文》:“箕,簸也,从竹甘象形,其兀也,凡箕之属皆从箕。”张腿而坐称为箕踞,是不端之状。本穴在大腿内侧,腴肉上缘,取穴时人须敞腿兀坐,两腿分张,形如箕状,故称箕坐。其两腿内侧,肌肉丰腴,有如鱼腹。本穴在腴肉上缘,犹当箕星之门,故名“箕门”。

定位

标准定位:箕门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与冲门(SP12)的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长收肌和缝匠肌交角的动脉搏动处。侧卧取穴。

箕门位于大腿内侧,髌骨内上缘上8寸,缝匠肌之内侧;或于血海穴直上6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

箕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分布着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皮肤由股前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的脂肪增厚,内有股前皮神经、隐神经与其伴行的大隐静脉,及该静脉与深静脉的交通支。大腿筋膜内侧与前面较外侧薄弱。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大腿阔筋膜,在缝匠肌内侧入大收肌。前肌的中下部形成内收肌管的前壁,后肌和股内侧肌形成该管内外侧壁,管内有股动、静脉及隐神经通过。大收肌由闭孔神经与坐骨神经的分支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神经皮支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股神经肌支分布,并有股动脉本干经过。

功效与作用

箕门有调下焦、利水湿、祛风邪的作用。

箕门有健脾渗湿,通利下焦的作用。

凡穴位之曰门、曰关者,俱以其具开阖出纳意也,多治淋浊遗尿、小便不通、鼠蹊肿痛等症。箕门穴有健脾利湿作用,主治小便不通、五淋、遗尿、腹股沟肿痛。

主治病症

箕门穴主治小便不通,小便不利,五淋,遗溺,遗尿,尿潴留,腹股沟肿痛,小便淋沥,癃闭,遗精,阳痿,小腹肿痛,阴囊湿痒,阴囊湿疹,两股生疮,睾丸炎,性功能减退,子宫痉挛,腹股沟淋巴结炎,小儿麻痹后遗症,鼠蹊肿痛等。

箕门主治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小便淋沥、遗溺、癃闭、遗精、阳痿、小腹肿痛、阴囊湿疹、两股生疮等。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遗尿,遗精,阳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结炎,阴囊湿疹。

刺灸法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向上可放散到大腿内侧,向下可放射到踝。避开动脉。《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注意:针刺时必须避开动脉。忌深刺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不宜灸。

配伍

箕门配三阴交、中极,治小便不通。

箕门配气冲、太冲,治腹股沟肿痛。

按摩

每次各揉按左右箕门穴1~3分钟,先左后右,可治女性阴道瘙痒、男性阴囊湿疹。

文献摘要

《外台秘要》:主癃,遗溺,鼠鼷痛,小便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淋,遗溺,鼠鼷肿痛,小便不通。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

箕门为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为足太阴之动脉,即下部人,以候脾胃之气。

推荐阅读

干货

高树中教授的针灸心得(临床干货,用之捷效)

艾灸32种反应,代表32种疾病,附处理方法!

中医四大经典珍藏版合集(建议收藏)

郑魁山家传针灸秘方:以针代药

“西北针王”郑魁山先生“过眼热”针法、“穿胛热”针法、“通督热”针法、“周天热”针法解析

针灸名家周德安治病先治神,针灸名家分享“治神”针法!

针灸名家金伯华:手针治痛,简单又实用

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篇(十三)

??一码不扫,

??何以扫天下?

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更多精彩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gaowanyan.com/gyzz/54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