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是人类古老的疾病之一,在世界上流行已有多年历史,曾与梅毒、结核并列为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时至今日,麻风病依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传染病。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让我们来看看近年麻风病的相关研究TOP10有哪些吧!
01
遏制麻风病,中国在行动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团队于年在中国疾控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麻风病防治:-”的文章。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出“-年全球麻风病战略:加速实现无麻风世界”。为响应WHO号召,进一步消除麻风病,致力于达到0致残、0死亡、0歧视的目标,中国在麻风病的有效监测、采取准确预防措施、早期诊断、精准治疗等多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02
迄今为止中国最大型研究探索麻风病症状与分级诊断关联
麻风病临床表现的“多面性”对诊断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此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税铁军团队于年发布了一项大型横断面研究,共纳入-年共例中国云南省麻风病病例,对其伴有的种症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主要围绕多菌型和少菌型麻风病与症状的关系、麻风病早期诊断和延迟诊断与症状的关系。研究发现,相较于皮肤、皮肤和神经合并症状,神经症状与身体残疾、较长诊断间隔(首次出现到诊断时间)相关。
03
张福仁教授团队破译“麻风”密码
年,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张福仁教授团队发表了麻风病的免疫学和遗传学研究进展一文,文章探讨了将免疫学和遗传学方法相结合,以研究麻风病发病机理的观点。这并不是张福仁教授团队的首次发文,多年来其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学者,凭借多年的防治经验与临床实践,提出“依靠科技进步、促进麻风防治”的理念,致力于麻风的防治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已经定位31个麻风易感基因和氨苯砜综合症风险因子,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年)、《自然.遗传学》(年、年)、《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04
《自然》期刊发现麻风分歧杆菌可能在更多的野生动物中传播
年英国科学家霍金斯及其团队在几内亚比绍和科特迪瓦的两个独立的黑猩猩种群中发现了麻风病。分析表明,两者毒株不同,且在人类中都不常见。研究者指出,该结果表明麻风病在野生动物中的传播可能比此前认为的更广泛,麻风病正在不同的黑猩猩群体间传播,需要长期的检测来确定其具体规模和可能的影响。这项研究为了解流行病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线索,更多的调查最终将解释人类、动物和环境之间的传播动态。
05
一项国际可行性计划:使用单剂量利福平(LPEP)进行麻风暴露后预防
年一项国际多中心研究发表在《柳叶刀.全球健康》期刊上,该研究在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和坦桑尼亚的麻风控制计划中实施。LPEP探讨了结合三项关键干预措施的可行性:系统地追踪新诊断出麻风病患者的接触者;筛查追踪到的麻风病接触者;并向符合条件的受试者提供单剂量利福平。研究证实,使用单剂量利福平进行麻风病暴露后预防是安全可行的。
06
警惕麻风尺神经病变的危险信号
纯神经炎型麻风病的诊断涉及尺神经病变时,更具挑战。年,巴西科学家萨尔诺研究团队发现感觉障碍、神经粗大和经电诊断发现的双侧尺神经损伤,是帮助我们确定肘部尺神经病变患者的最佳方法,并对是否进行神经活检以诊断纯神经炎型麻风病提供依据。
07
麻风病与COVID-19的关联性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有研究认为COVID-19宿主反应的严重程度可能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异常激活有关。为此年巴西研究者史密斯发表了一篇综述,提到作为麻风病反应的主要类型之一——麻风结节性红斑(ENL)也被认为是一种中性粒细胞、免疫介导的疾病。并且COVID-19和ENL的全身中性粒细胞激活和转录组数据也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因此作者认为,需要进一步了解中性粒细胞在COVID-19和ENL中的作用。
08
采取主动病例发现(ACF)计划可有效遏制麻风病
年,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张福仁教授团队发表了一项针对中国麻风病低流行区采取主动监测策略后的有效性研究,研究发现ACF是提高低流行地区检测率的重要途径。此外,ACF策略可以促进消除潜在的感染源,可以减少向接触者的传播并促使潜在患者的早期诊断,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接触者二级残疾的发生率。
09
印度研究发现联合化疗方案可降低麻风病复发率和致畸率
年,印度学者拉杰库马尔团队发表一项队列研究,纳入-年经治疗后缓解的例麻风病患者,作者经随访调查发现,在采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后,麻风病复发率为5.42例/人年,致畸率为1.65例/人年。
10
麻风联合化疗发生麻风反应的43例临床分析
年,医院刘殿昌医生发表一项横断面研究,旨在了解联合化疗(MDT)中发生麻风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为麻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研究发现,MDT中麻风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反应多见于瘤型麻风,可反复发生;II型反应*较常见,多发生于MDT的前8个月内。反应发生次数与文化程度和诊断时间相关。
*注:麻风反应是指在麻风的慢性病程中由于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而突然发生的一种急性临床表现,一般分为I型和II型及兼有两型反应特点的混合型。I型反应主要表现为皮损发红浸润和神经炎。II型反应主要表现为麻风结节性红斑(ENL)、神经炎、淋巴结炎、关节疼痛、发热、浮肿、睾丸附睾炎、虹膜睫状体炎等。
小贴士
麻风病根据其临床表现、细菌学、病理学和免疫学四个方面的检查为依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结核样型麻风(TT):结核样损害单发或数目较少(5个以下),呈不对称分布。神经受累早而明显,皮损进展缓慢,往往在3年左右自然消退。
(2)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此型麻风皮损与结核样型相似,但皮损较小和数量较多。
(3)中间界线类麻风:此型麻风皮损多(但可计数),由红色不规则形状斑块组成。
(4)界线类偏瘤型麻风:此型麻风皮损呈对称性,数量很多(太多而无法计数)。
(5)瘤型麻风:皮损主要为淡色斑或皮肤弥漫性浸润。如不治疗病情趋向于进行性恶化。
(6)未定类麻风:未定类麻风为上述各型麻风的早期表现。可自愈,或演变为其他类型的麻风。
参考文献
1.QingZhao,YonghuSun,HongLiu,FurenZhang.PreventionandTreatmentofLeprosy—China,?[J].ChinaCDCWeekly,,2(4):53-56.
2.ChenX,ZhaS,ShuiTJ.Presentingsymptomsofleprosyatdiagnosis:Clinicalevidencefromacross-sectional,population-basedstudy.PLoSNeglTropDis.Nov23;15(11):e
3.MiZ,LiuH,ZhangF.AdvancesintheImmunologyandGeneticsofLeprosy.FrontImmunol.;11:.PublishedApr16.
4.JardimM,VitalRT,etal.Leprosyinwildchimpanzees.Nature.Oct;():-.
5.RichardusJH,TiwariA,etal.Leprosypost-exposureprophylaxiswithsingle-doserifampicin(LPEP):aninternationalfeasibilityprogramme.LancetGlobHealth.Jan;9(1):e81-e90.
6.JardimM,VitalRT,etal.Theredflagsofulnarneuropathyinleprosy.PLoSOne.Nov19;16(11):e0204.
7.SchmitzV,DosSantosJB.COVID-19,leprosy,andneutrophils.PLoSNeglTropDis.Jan7;15(1):e.
8.WangN,ChuT,etal.Theroleofanactivesurveillancestrategyoftargetinghouseholdandneighborhoodcontactsrelatedtoleprosycasesreleasedfromtreatmentinalow-endemicareaofChina.PLoSNeglTropDis.Aug14;14(8):e.
9.RajkumarP,ChethrapillyPurushothamanGK,etal.Lowriskofrelapseanddeformityamongleprosypatients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