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讯(记者吴茜)最美人间四月天。春季是冷暖空气频繁交汇时期,气温忽高忽低,若不注意卫生保健,很容易患上流行疾病,抵抗力弱的人群,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的攻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科负责人刘杰提醒广大市民提高警惕,重点防范以下疾病。
猩红热
猩红热是一种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和青少年是主要发病人群,目前没有疫苗可以接种,发病后会出现发热、咽痛、出疹等症状。
预防猩红热主要要做好呼吸道防护和手部卫生以及环境通风。人群聚集、空气不流通的室内环境大大增加了疾病的传播风险,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应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学校教室、宿舍注意开窗通风,定期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带病上课。如确诊猩红热,需规范足量使用抗生素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也叫“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病人群为15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其中5至9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是腮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发生场所。患者被感染后会出现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流行性腮腺炎最大的危害在于可引发睾丸炎、乳腺炎、卵巢炎等并发症。
目前,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的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有效手段。此外,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流行性腮腺炎高发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对患者用过的食具、毛巾等煮沸消毒,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确诊为流行性腮腺炎后应在家休息,不要上学,隔离至症状完全消退或发病后14天。对于接触过传染期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易感者,应从最后接触之日起观察25天。
水痘
水痘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体温38℃以上)、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和痂疹为特征,疹子多见于头部、脸部、胸部、四肢近端等部位。可能伴随头痛、咽痛等症状,部分病例可能并发脑炎、肺炎等。感染对象主要为幼托、学龄期儿童,近几年发现大、中学生发病逐渐增多。
水痘多发于冬春季,传染性强,易通过呼吸道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在集体生活单位可以引起流行,市民可通过接种水痘疫苗(最好接种两剂次)来有效预防。
减少接触过敏源
春季也是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等疾病高发的季节。这类疾病重在预防,需远离过敏源。
春季常见的过敏源有花粉、飞絮、霉菌、尘螨、灰尘、紫外线等。过敏体质的居民尽量减少出门,如果要到户外锻炼,最好选择雨后空气较好的时候,并佩戴口罩,阻断与过敏源的接触;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理杂物,清理时佩戴口罩;经常晾晒被褥、地毯、衣物等。
注意饮食均衡,多吃水果、蔬菜,少吃甜食及刺激性食物,劳逸结合,注意缓解紧张情绪。有过敏史者,野外工作或春游,随时携带抗过敏药物。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症状应及时就医。
警惕食物中毒
春天细菌滋生活跃,细菌性中毒或肠道感染性疾病时常发生,而且节日期间聚餐和在外就餐机会增加,在食品卫生状况不佳的情形下,可能会发生食物中毒。
日常生活中,要做好食物的保鲜;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污染;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不要食用存放过久的冷冻海产品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出行用餐,建议到证照齐全的餐馆就餐。
此外,市民应警惕毒蘑菇、发霉甘蔗、发芽土豆、不知名的野菜、加热不彻底的四季豆、腌制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在野外,切记不要采摘和食用任何野生蘑菇以及野菜、野果等野生植物。春笋、鲜黄花菜、新鲜木耳应正确烹饪,不要贪鲜而过多食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