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内经学习辅助9经络养生经

足阳明胃经

循行路线: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挟鼻上行至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过承泣、巨,进入上齿龈内,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沿着前发际,到达额前(头维穴)。

面部支脉:从大迎穴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胸腔,下行穿过膈肌,直属胃,而络脾。

缺盆部直行之脉: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处气冲穴。

腹部支脉: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冲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于大腿前外侧,经过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外侧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膝部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侧端。

足背部支脉: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四白——缓解视力疲劳的护眼穴

定位取穴:瞳孔直下,眶下孔的凹陷中。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祛风明目、通经活络的作用。治疗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角膜炎、近视、青光眼、夜盲、结膜瘙痒、角膜白斑、鼻窦炎、面部水肿、雀斑、眼下皮肤松弛、面部细纹、头痛等。

承泣——专治眼部疾患的保健穴

定位取穴:眼平视,在瞳孔正下方,下眼眶边缘上方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散风清热、明目止泪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急慢性结膜炎、眼袋、黑眼圈、近视眼、远视、散光、色盲、夜盲、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白内障、面神经麻痹等。

人迎——理气散结,咽喉疾病的好助手

定位取穴:在喉结旁开约2横指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利咽散结、理气降逆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气喘咳嗽、咽喉炎、扁桃腺炎、声带疾患、肺结核、咯血、高血压、头痛等。

水突——咽喉疾病的主治医师

定位取穴:在喉结斜下方,颈部的胸锁乳突肌前缘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清热利咽、降逆平喘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声音沙哑、咳嗽、气喘、百日咳等。

乳根——通乳消炎的护胸穴

定位取穴:在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左右乳房各一穴。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通乳化瘀、宣肺利气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胸痛、胸闷、乳腺增生、乳腺炎、乳房胀痛、乳汁少、乳房下垂等。

滑肉门——保持苗条身材的瘦身穴

定位取穴:在肚脐上1大拇指宽,再往两旁约3横指宽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镇惊安神、消除脂肪、健美减肥、消炎止痛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全身性肥胖及水肿性肥胖、癫痫、精神病、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舌炎、舌下腺炎、慢性胃肠炎等。

天枢——消除胃肠不适的护肠穴

定位取穴:在肚脐两侧约2横指宽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调中和胃、理气健脾的作用,同时还能促进小肠运动,增加脂肪代谢。多用于治疗腹部或全身肥胖、急性胃肠炎、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胆囊炎、肝炎、月经不调、痛经、子宫内膜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水道——消水肿、止经痛的 穴

定位取穴: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利水消肿、调经止痛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小腹胀满、小便不利、便秘、盆腔炎、子宫病、卵巢病等。

归来——帮助解决月经异常问题

定位取穴:位于下腹部,把肚脐和耻骨联合连线5等分,在耻骨联合上1等分处旁开2横指宽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妇女不孕、闭经、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带下病、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小儿腹股沟疝、阴茎痛等。

伏兔——专治腿部疾患的护腿工具

定位取穴:在髌骨外上缘上8横指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散寒化湿、疏通经络的作用。多用于治疗下肢痿痹、风湿性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炎、下肢瘫痪、腰痛、脚气。

梁丘——治疗胃痉挛的急性止痛穴

定位取穴:屈膝,在髌骨外上缘上2寸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理气和胃、通经活络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胃痉挛、胃炎、腹泻、呕吐、乳腺炎、痛经、风湿性关节炎等。

膝眼——调治关节炎须靠膝眼穴

定位取穴:在膝盖骨下方两侧的凹陷中,内侧称内膝眼,外侧称外膝眼,又叫犊鼻。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膝关节肿胀疼痛、膝部神经痛或麻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腿痛等。

足三里——强壮身心、治百病的主穴

定位取穴:位于胫骨外侧,在膝盖下方 横指宽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的作用,为强壮全身的要穴,同时还可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也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的常用要穴,可用于妇产科、五官科等科的疾病的治疗。

丰隆——降脂化痰的 要穴

定位取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2横指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健脾化痰、和胃降逆、降脂开窍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肥胖、便秘、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支气管炎、肥胖症、咳嗽痰多、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路线: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经过额部,直至巅顶,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的百会穴。

头顶部分支:从头顶部分出,至耳上角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下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重返出来,下行到项部(天柱穴),再交会于大椎穴,然后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距背侧中线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膂),深入腹腔,络肾,属膀胱。

腰部分支:从腰部继续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窝中(委中穴)。

项部分支:从项部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沿背中线旁三寸下行,直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的昆仑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经足背外侧缘至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睛明——治疗眼部疾病的常用穴

定位取穴:在内侧眼角的凹陷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泄热明目、祛风通络的作用。多用于治疗目赤肿痛、目眩、近视、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青光眼、腰痛等。

肺俞——双肺健康的保护伞

定位取穴:位于肩胛骨内侧,在第3胸椎旁开2横指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解表宣肺、清热理气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等。

心俞——心脏健康的守护神

定位取穴:位于肩胛骨内侧处,在第5胸椎下旁开2横指宽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宽胸理气、通络安神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慌、心悸气短、心痛、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动过速等。

肝俞——养肝护目,安抚情绪

定位取穴:位于肩胛骨内侧,在第9胸椎下旁开2横指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疏肝利胆、理气明目的作用。多用于治疗乳房胀痛不适、腰背痛、神经衰弱、烦躁易怒、*疸、失眠、恶心呕吐等。

脾俞——增强消化功能的护脾穴

定位取穴: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旁开2横指宽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呕吐、腹泻、胃溃疡、胃出血、消化不良、肠炎、肝炎、贫血、糖尿病等。

胃俞——让胃病却步的护胃穴

定位取穴: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宽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胃松弛、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

三焦俞——上通下达的消化“总管”

定位取穴:位于腰部,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宽处,左右各1穴。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调理三焦、利水强腰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全身水肿、肥胖、肾炎、尿频、尿急、尿潴留、腰痛、遗精、胃痉挛等。

肾俞——治疗腰痛的关键穴

定位取穴:位于腰部,在第2腰椎下旁开2横指宽处,左右各1穴。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肾炎、遗尿、尿路感染、阳痿、早泄、遗精、精液缺乏、腰酸腿痛等。

大肠俞——专治肠道疾病的灵丹妙药

定位取穴:位于腰部,在离第4腰椎下两侧各约2横指宽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理气降逆、调和肠胃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肠炎、便秘、腹痛、腹胀、腹泻、肠鸣、腰背疼痛、早泄等。

会阳——阳气相会的地方

定位取穴:在尾骨端旁开1小指宽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清热利湿、益肾固带的作用。多用于治疗经期腰痛、遗尿、小便不利、遗精、阳痿、早泄、前列腺炎、肠炎等。

足少阳胆经

循行路线:

起于目外眦(瞳子),向上至头角(颌厌穴),再向下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至额部达眉上(阳白穴),然后向后折至耳后风池穴,再沿颈部侧面下行达肩部(肩井穴),于项后左右交会于大椎穴,然后前行入缺盆。

耳后分支:从耳后完骨穴处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再出走于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目外眦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颊车穴),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与前脉会合于缺盆后,下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环跳穴处。

直行者:从缺盆分出,下行至腋,过渊腋穴,沿胸侧部(日月穴),经过季肋,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分支:从足背(足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听会——增强听力的护耳穴

定位取穴:在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开窍聪耳、通经活络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耳鸣、耳聋、中耳炎、外耳道疖、齿痛、颈颌痛、脑血管后遗症等。

率谷——治疗偏头痛的专用穴

定位取穴:在两耳朵尖直上2横指宽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平肝息风、通经活络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头痛、头晕、呕吐、胃炎、小儿高热惊厥、头皮屑、头发枯*、秃头、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

头窍阴——消除肝胆火盛的灭火器

定位取穴:在头部两侧,耳朵后高骨的后上方。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平肝镇痛、开窍聪耳的作用。多用于治疗眩晕、高血压、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脑膜炎、四肢痉挛抽搐、脑血管病等。

阳白——明目退翳养眼穴

定位取穴:在瞳孔直上,眉上1寸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清头明目、祛风泄热的作用。多用于治疗面瘫、上眼睑下垂、眶上神经痛、面肌痉挛、近视、夜盲、急性结膜炎。

风池——通利官窍保健穴

定位取穴:在颈后两侧枕骨下方、发际的两边大筋外侧的凹陷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平肝息风、祛风解*、通利官窍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感冒、头晕、头胀痛、脑动脉硬化、癫痫、失眠、高血压等。

肩井——缓解肩周炎的不二选择

定位取穴:在后颈根部第7颈椎与肩峰之间的中点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的作用。多用于治疗高血压、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颈椎病、落枕、颈项肌痉挛、肩背痛、肩周炎、乳房红肿疼痛、小儿麻痹后遗症、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日月——消除肝胆疾病的“壮胆”大穴

定位取穴:在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利胆疏肝、降逆和胃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系结石、胆道蛔虫症、*疸、肝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带状疱疹等。

带脉——消除腹部游泳圈的瘦身穴

定位取穴:在第11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肚脐水平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健脾利湿、调经止带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腹部肥胖、便秘、功能性子宫出血、闭经、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子宫脱垂、阴道炎、膀胱炎、睾丸炎、腰痛、下肢无力等。

维道——治疗妇科疾病有奇效

定位取穴:位于侧腰部,在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穴前下方1小横指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通调冲任,调理下焦,利水止痛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肠炎、阑尾炎、习惯性便秘、肾炎、疝气、髋关节疼痛等。

环跳——强健腰膝找环跳

定位取穴:位于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 点与骶管裂孔连线间的外1/3与内2/3的交点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祛风化湿、强健腰膝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臀肌松弛、下肢瘫痪、腰骶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疼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腰腿痛、脑血管病后遗症、脚气、感冒、神经衰弱、风疹、湿疹等。

风市——恢复腰腿功能的修复穴

定位取穴:站立时,手自然下垂在身体两侧,中指指尖所指的地方即是。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祛风化湿、通经活络的作用。多用于治疗下肢瘫痪、腰腿痛、膝关节炎、脚气、头痛、眩晕、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小儿麻痹后遗症、荨麻疹、耳鸣等。

阳陵泉——直通胆腑,筋之会穴

定位取穴:在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中。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舒肝利胆、强健腰膝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溃疡、习惯性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胆绞痛、高血压、遗尿、水肿、腰痛、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下肢瘫痪、脚麻痹抽筋、肩周炎、落枕、肋间神经痛等。

光明——帮助恢复视力的明目穴

定位取穴:在外踝上5寸,小腿外侧腓骨前缘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疏肝明目、活络消肿的作用。多用于治疗眼睛疲劳、红肿、沙眼、眼睛充血、视力下降、弱视、夜盲、视神经萎缩、偏头痛、膝关节炎、腰扭伤等。

来源:《书立方.养生馆》编委会,*帝内经养生智慧一日通,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整理:







































白斑
根治白癜风什么方法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gaowanyan.com/gyyy/12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