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时怎么灵活有效地组方张胜兵讲

如何控制白癜风 http://m.39.net/pf/a_7640572.html

今天我们讲中医针灸处方学的第四节课-组方规律。

根据辨证,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将俞穴有机合理的搭配,施以恰当的补泻方法和操作顺序即所谓的组方规律。组方规律这一节,包括了局部与整体兼顾、俞穴主辅有别、施术先后有序、刺灸方法有异等相关内容。

那我们先看一下第一个,局部与整体兼顾。

针灸治病需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相结合,这就是局部与整体兼顾。身体某一部位的病证往往是整体性疾病的一部分。打一个比方,比方说咽喉疼痛,除了咽喉局部的病理表现外,往往是相关多脏腑的一些疾病的兼证。比方说,咽喉部疼痛,有可能是肺的问题、也有可能是肾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外感的问题。说白了,一个症状出现,我们得辨证论治,比方说,如果说咽喉部的这一个疼痛与肾阴虚虚火上炎相关的话,我们就(通过)针刺太溪穴来治疗这种类型的咽喉疼痛,这个也相当于是上病下取。但是呢,一定要辨证准确,比如说,患者有舌红少苔、脉细数、腰膝酸软等等这些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的典型表现,而且出现了咽喉疼痛,我们就可以考虑取太溪穴来治疗。那么这个咽喉疼痛,其实际上是肾阴虚的一个兼证。如果是外感风热所引起的咽喉疼痛呢?我们可以取大椎(来治疗),甚至取大椎放一滴血都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这个咽喉疼痛,其实际上是外感风热的一种兼证。如果是肺经有热所引起的咽喉疼痛呢?我们可以取(肺经的)少商穴来(治疗),在少商放一点血也能起到明显的效果。那么这个咽喉疼痛呢,其实是肺经有热的这一种证型的一种兼证。如果是胃火所引起的咽喉疼痛呢?我们可以取内庭穴来进行治疗,因为内庭穴可以泄阳明胃经的热。这个咽喉疼痛,他就是胃经病变的一个兼证。那么,如果是大肠有热引起的咽喉疼痛呢?我们可以泻合谷来解决这个咽喉疼痛。

同样一个咽喉疼痛,我们取穴方法都不一样,这个就联系到辨证论治,就跟开药是一样的道理。这些都是局部与整体兼顾的例子。其他的依此类推,因此,在针灸处方时应充分考虑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明确局部病证和所关联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失调的关系,然后再恰当运用这些来处方。关于局部病症和所关联的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失调的这些处方,我们在后面都会一一讲到。无论是经穴、阿是穴还是奇穴都可运用于所在部位的病证治疗,而整体治疗则需要通过经络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等(手段)来确定与之相关的脏腑经络的病因、病机选出相关经络的俞穴来进行治疗。

我还是咽喉疼痛为例,无论是各种原引起的咽喉疼痛,我们都可以取廉泉、天突来进行治疗,因为廉泉、天突是属于病变的局部取穴。那整体的呢?整体是我们刚才所讲的啊,如果是肾阴虚,我们取太溪;如果是胃阳明有热,我们取内庭;如果大肠阳明有热,我们取合谷;如果是肺经有热,我们取少商;如果是外感风热,我们取大椎穴等等。这就是局部整体兼顾的这么一个组方规律。

好,我们看一下第二个。

俞穴主辅有别。

一个完整的处方,由主穴与辅穴的区别,主穴就是达到本处方主要目的的穴位,而辅穴也称配穴,是辅助主穴达到治疗目的的穴位,或针对兼证而选择的穴位。当“急则治其标”时,治标的穴位即是主穴,“缓则治其本”时,治本的俞穴即为主穴。那么,需要标本兼治的时候呢?治本治标的穴位都是主穴。打一个比方,比方说昏厥,治法是苏厥醒神,常用穴位有水沟、中冲、涌泉、太冲,合谷、内关、极泉等等,那么这些穴位呢?我们选择主穴是水沟、涌泉这样的穴位啊,那么它里面也有很多配穴,比如说我们刚才说的太冲、合谷是实证的时候,所运用的这个配穴也是辅穴,而虚证的时候呢,我们用的关元、气海、百会作为辅穴,任何一种疾病均有其基本的处方,根据不同的兼证,又可以随证配穴,那么这个基本的处方的穴位即为主穴,而随证的配穴即为辅穴。比如说,胃脘痛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胃俞这几个穴位,它是治疗一切胃脘痛的基本处方,视为主穴。根据变证和兼证可以选用相应的配穴,比方说饮食停滞,我们可以加下脘、天枢;肝气犯胃,可以加太冲;气滞血瘀可以配膈俞、公孙、血海;脾胃虚弱,可以加脾俞;脾胃虚寒,可以加气海、关元;胃阴不足,虚火上炎者,或者是有实火的都可以用内庭,这个内庭泄热,既可以泻实火,也可以去虚火。

我们通过“胃脘痛”来剖析一下针灸处方和中药处方的区别。你看,我们说胃脘痛,无论是哪一种,不管寒热温凉都可以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和胃俞等穴来治疗,因为它是胃脘痛的一个针灸基础方。那么,有没有一个所谓的可以治疗一切胃脘痛的中药基本处方或祖传秘方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中药开方讲究寒热温凉,阴阳归经,对于辨证的要求特别高。为什么有很多人辨证论治没学会,但是他扎针就能有效呢?原因就是因为有一些疾病的在按针灸处方治疗的时候,只要在这几个穴位下针不论寒热温凉都会有效,而中药处方里面不存在着不分寒热温良的处方,这是他们最大区别。那么,有的人就会问了,既然针灸治疗的辨证在兼证的运用更重要,在主穴基本处方当中运用的不太重要,是不是我们只要把针灸的基本处方(某一些疾病的基本处方)掌握就可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呢?炮制会使中药的四气五味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天南星通过炮制之后,它的寒热之性就发现了变化,天南星和胆南星,虽然说它们的作用都能化痰,但是胆南星是用胆汁制过的,它变成了偏凉性(天南星偏温性),所以,他改变了,是通过炮制改变的。而针灸的选穴就不同,比方说,我们以中脘为例,为什么它既能治寒性的胃病又能治凉性的胃病呢?原因是中脘这个穴位它可以进行良性的双向调节,而它跟中药不同的是,中药需要通过炮制而改变其性味,而针灸是通过补泻手法的不同而达到调节阴阳的不一样。比方说中脘它既能够治疗胃热引起的胃脘痛,又能够治疗胃寒引起的胃脘痛,那么,有没有一味中药它既能治疗胃热,又能治胃寒呢?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比如说胃寒,我们用良附丸,高良姜、干姜都可以治啊,那胃热呢?要用黄连、蒲公英。那么,有没有一个中药它既拥有黄连、蒲公英的功效,又拥有干姜、高良姜的功效呢?对不起,不存在这种中药。所以,中药对辨证,辨阴阳寒热要求更高。就胃脘痛而言,寒性的胃痛中脘加灸或者用补法,热性的胃痛中脘用泻法是吧,如果你还是不明白寒热,不明白,我们可以通过中脘用平补平泻法来治疗,也会有效。但是,如果一个胃热的胃脘痛用干姜,那就是火上浇油,一个胃寒的胃疼痛用黄连,那就是雪上加霜,这个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说啊,一个不懂得辨证的针灸医生,它是不完美的,如果你想要在针灸上拔高,出类拔萃,千变万化之中,能够灵活运用,能够准确地抓住病因病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非辨证论治不可达到。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强调中医基础的重要性,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以及辨证论治的高度重要性,不要以为掌握了针灸用哪些穴位能够治哪些病,就忽视辨证论治,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永远也成不了高手,你一辈子都是一个不入流的针灸医生。我们通过胃脘痛根据变证和兼证选择穴位的例子就非常深刻地佐证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比方说饮食停滞,我们加下脘、天枢,那其实相当于中药的保和丸,饮食停滞引起的这个胃痛,我们就可以用保和丸。肝气犯胃加太冲,其实际上是相当于什么?相当于中药里面的柴胡疏肝散,如果是肝火犯胃的话,那就相当于左金丸。而气滞血瘀我们配的膈俞、公孙和血海就相当于方药里面的失笑散,丹参饮这样的活血止痛的方药。脾胃虚弱者加脾俞,足三里、内关、胃俞是它的基本方,脾胃虚弱,我们加脾俞并施以补法,这个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四君子汤,脾胃虚寒者加气海、关元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等这样的方药。胃阴不足虚火上炎,我们要加内庭,那么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益胃汤之类的养胃阴的方药,如果是胃上有实火引起的胃脘痛呢?我们用的穴位仍然是内庭,那么这个内庭就相当于什么呢?那就相当于黄连,蒲公英之类的药。我们可以把穴位对应的换成中药,那么,它对应的思路怎么来的呢?就是辨证论治。

好,我们再看组方规律的第三个方面。

施术先后有序。

俞穴处方的组成,还要考虑到该处方具体施术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说,一个俞穴处方施术先后顺序是先背部后腹部、先上后下、先取有病之本经俞穴后取相表里经之俞穴,但对于一些特殊的病症施术先后顺序有其特殊性。打一个比方,比方说,对于急性的痛证,应该先根据经脉的循行选取远端的俞穴,或者有显著疗效的奇穴,当疼痛缓解后再取局部穴位。打一个比方,我们还是以胃脘痛为例,急性的胃痛,我们应该在足阳明胃经上找到其郗穴梁丘来进行强刺激,那么当场就可以止痛,止痛之后,我们可以再取中脘、足三里等等其他的配穴。再来一个比方,比方说腰痛,急性的腰扭伤,我们先分经络,看他是在督脉病变还是膀胱经病变,如果是督脉病变,我们先取人中(人中就是水沟穴)或者是后溪,然后嘱患者活动腰部,他的腰痛就会立马缓解,这个时候呢,我们再去取腰部的压痛点阿是穴进行治疗。那么,如果急性腰扭伤是属于膀胱经病变呢,我们就要在膀胱经的远端取昆仑、委中来进行强刺激,当疼痛缓解之后,我们再取腰部的阿是穴进行治疗。我们刚才的举例是急性疼痛,如果是慢性疼痛,我们往往是先取疼痛局部的穴位,再根据病变所属之经络选取远端穴位。打一个比方,我们仍然是以腰痛为例,但这个腰痛不是急性腰扭伤,而是慢性腰肌劳损,这个时候,我们先要在腰部找到压痛点,取阿是穴或者是取周围的肾俞、大肠俞、腰俞等穴位,再取委中、昆仑等远端穴位。好,我们引用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治症总要》里面的一段话,原话是这样的:“〔第八〕中风,左瘫右痪:三里、阳溪、合谷、中渚、阳辅、昆仑、行间。问曰:『数穴针之不效,何也?』答曰:『风痰灌注经络,血气相搏,再受风寒湿气入内,凝滞不散,故刺不效,复刺后穴。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风市、丘墟、阳陵泉。』”那么,这段话呢,是针对中风,肢体瘫痪,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先针基本穴位,若不效,再刺辅助穴位,《针灸大成》列举了许多病症的处方,根据病症的具体情况有先刺后刺之分,为我们后世针灸医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处方中俞穴的施术先后顺序有常有变,临床运用时,应根据具体的病情,知常达变,方能真正达到该处方的治疗目的。

好,接下来看一下组方规律的第四个方面。

刺灸方法有异。

针灸处方的确立,还要考虑到所选择的刺灸方法的不同,各种刺灸方法虽然治病的这个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平衡阴阳,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等等,但不同的刺灸方法均有其治疗的特点和相适应应用的俞穴。因此,在组成针灸处方时要和术紧密结合,这个术指不同的刺灸方法,毫针刺法是针灸临床最广泛的一种刺法,适用于绝大多数的俞穴,但由于手法的多样性和补泻的不同,在处方时未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需要选择与俞穴相适应的补泻手法。

比方说,为了达到循经感传的效果,需要做行气的手法,应选用患病之经脉的原穴,行气手法有利于在原穴处激发该经脉之气的运行而气至病所,提高治疗效果。正是由于在原穴上的行气手法能够有利于在原穴处激发该经脉之气的运行,而气至病所提高疗效,所以这个在临床当中运用是非常的广泛。《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有明确的一段话也是这么说的:“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比如说咳嗽、气喘可以选肺经上的原穴太渊,肠鸣泄泻可以选脾经上的原穴太白,肝胆疾病可以选太冲、丘墟,也就是说,由脏腑疾病引起的一些临床表现《黄帝内经》都已经提出“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在《九针十二原》里面有详细的说明。为什么呢?就是由于原穴这个地方更能激发该经脉之气的运行,而气至病所。

接下来,我们复习一下十二个原穴。

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大陵,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足太阴脾经原穴太白,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手少阳三焦经元穴阳池,手太阳小肠经原穴腕骨,足阳明胃经原穴冲阳,足少阳胆经原穴丘墟,足太阳膀胱经原穴京骨。

另外如果病情需要我们可以行复式手法,比如说烧山火、透天凉,选穴时我们要考虑到所选择的穴位的部位肌肉比较丰富,否则,这些复式手法难以得到实施。比方说,你想在百会穴这个地方来实施烧山火、透天凉的手法,那是不可能的,百会穴在头顶根本就没有什么丰富的肌肉啊,但是,如果在足三里上来行烧山火、透天凉手法,那是可以,那是可行的。

好,我们再看一下灸法。

灸法,虽然寒证,热证皆可用之,但灸法在应用时占人、费时、污染空气的缺陷存在,所以呢,在临床上,在虚寒病症、慢性病症、顽固性病症中应用的比较多,以弥补针法在这些病人当中治疗效果的不足,在考虑应用灸法时,其组方也多选用补益作用比较强的俞穴,比方说神阙、气海、关元、命门、足三里等有利于提高对全身的补益作用的穴位。平时的临床当中,很多人对灸法会有些误解,认为这个灸法就是只能温阳祛寒,其实远不止于此。下面我们对灸法的作用,进行一个小的总结,灸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温通经络,散寒祛湿;二·补虚培本,回阳固脱;三·舒筋活血,消肿散结;四·预防保健,延年益寿。

好,第一个温通经络,散寒祛湿。这种情况是我们平时常用的,比如说风湿病、有寒湿体质,我们多取灸法,凡阳虚导致的虚寒证或者寒泻清稀所导致的实寒证都是灸法治疗的范围,这也是灸法作用的重要特点之一,当然,灸法使用的艾条最好的道地药材是产于我们湖北蕲春的蕲艾,视为上等艾。

第二,补虚培本,回阳固脱。回阳固脱是在急救,对阳气虚脱而出现大汗淋漓,甚至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具有显著的回阳固脱作用,是属于古代中医急救术之一,灸神阙灸关元可以达到回阳固脱的作用。补虚培本是因为这个灸,能够增强脏腑的功能、补益气血、填精益髓,因此,但凡是先天不足或者后天失养,以及大病、久病所导致的脏腑功能低下、气血虚弱、中气下陷,皆为灸法的适应病症。很多慢性疾病都适用于灸法治疗,也正是基于灸法的这个补虚培本的作用,通过扶正以祛邪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作用。

好,我们看第三个方面,行气活血,消肿散结。

因为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行,灸之(用灸法)可以温热调和气血,营卫通畅以达到行气活血、消肿散结的作用。因此,凡气血凝滞,以及形成肿块者均可用灸法来进行治疗。当然,阴证、阴疽效果尤为突出。比如说,乳痈初起、瘰疬、瘿瘤,或者是这个创伤阴证日久不溃、久溃不敛者,使用灸法治疗可以显示出其独特的治疗效果。

第四个,预防保健,延年益寿。

灸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还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加抵抗能力,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无病时或处于亚健康状态时,长期坚持灸关元、气海、神阙、足三里、曲池等穴位,不仅可以预防常见的中老年人疾病,比如说高血压、中风、糖尿病、冠心病等等,还可以延缓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好,接下来我们重点讲一下灸法的第五个作用,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作用,那就是灸法对于热证疾病的治疗。

关于灸法治疗认识的问题,在历代文献当中都有不少的相关记载,比方说灸法运用于痈疽的阳证,阴虚火旺的消渴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近现代很多针灸医师对于不同的灸法治疗实热证以及虚热证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比方说用灸法来治疗急性的乳腺炎、急性的结膜炎、急性的化脓性的中耳炎,用艾柱灸来治疗带状疱疹、急性睾丸炎、急性的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肺结核、糖尿病,用灯火灸来治疗流行性的腮腺炎、急性的扁桃体炎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无不良反应。这些疾病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看,都属于实热或者虚热,也佐证了灸法是可以治疗实热证或虚热证的。说白了,也就是说,这个灸法对于很多热性的疾病(如果疾病分寒热的话),也可以达到一些治疗的效果。对于实热证就体现了灸法的以热引热,引热外达的机理,对于虚热证则是甘温除热以滋养而退热的目的,有点类似于补中益气汤来治疗气虚发热,用当归养血汤来治疗血虚性发热,有点类似于热因热用,当然也不完全同于热因热用,假热真寒证我们用热的药来治疗假热真寒证叫热因热用,但是我们这个地方是实热证或者虚热证,实热证是以热引热,引热外透或者外达,而虚热证是甘温除热是一种补法,而实热证用灸可以达到以热引热,引热外透或者外达其实是一种泻法。那么,有的人就有疑问了,这个艾灸也有补泻吗?艾灸不都是补的吗?或者是祛寒的吗?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诉大家艾灸也有也有补泻之说。《黄帝内经·灵枢·背俞》这一节有原文佐证:“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说白了,就是灸法应该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补虚泻实,提出了艾炷直接灸的具体补泻方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这样的,补法是点燃艾柱不吹其火,待其慢慢燃烧,自行熄灭,而泻法是点燃艾柱后以口速吹旺其火,快燃快灭,因此补法是火力温和,时间稍长,而使真气聚而不散。而泻法是火力较猛,时间较短,促使邪气消散。明白了吧?现在明白了灸法为什么能治热证了吧?灸法治热证,其实用的是泻法,以热引热,引热外达。

好,关于灸法,我们就讲到这里,因为这这一节不是专门来讲灸法的,我们只是跟大家复习一下关于一些灸法的适应症。

除了毫针刺法和灸法以外,还有其他的疗法,比如说电针法,电针法多用于循经或者沿着神经干循行经络传感的疾病;还有穴位埋线,穴位埋线要多用于背俞穴和按神经脊髓节段来选穴(与西医挂钩);火针多用于患部选穴,比方说我们用火针来治疗这囊肿,在囊肿的中间用火针快速进针、快速出针,用泻法,说白了吧,不管是针刺还是灸法动作快的,大部分是泻法啊,动作慢的,留针久的,留艾灸久的那都是补法;穴位注射多用于背俞穴和病理反应点等。这些不同的针法用穴特点在组方时可以予以考虑,根据具体情况施用。但是,我本人针灸临床这十几年来从未用过电针,我用过火针,我也不用穴位注射,我大部分用的是毫针,用手法来补泻,有时候加灸,特殊病种用火针,而采用恰当的留针、行针、出针的方法啊,也是我们在处方中予以体现的不同于方药组方的特别之处。

好,关于针灸处方组方规律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讲“特定穴在针灸处方中的作用”,谢谢大家!

编辑:束新飚

审核:李敏

武汉李敏中西医结合科诊所

武汉李敏中西医结合科诊所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八方路97附

本文有部分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未标明出处,首先对原作者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gaowanyan.com/gyyy/83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