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的布鲁菌病诊断标准

我国诊断标准及分期:

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

1.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1.2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3.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出现免疫学检查第2、3、4项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4.隐性感染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美国CDC诊断标准(年版)

疾病描述:

急性或隐匿起病的全身性细菌性疾病,以持续的,间歇性的,或不规则发热、不同的持续时间;头痛;虚弱;多汗;寒战;关节痛(关节痛);抑郁;体重减轻;和全身酸痛。可累及肝脏和脾脏,包括可发生脓肿。急性病可能会持续数天到数周,但慢性感染持续数月或更可能在急性感染不充分治疗的情况下发生。骨关节并发症的发生在20–60%的病例,骶髂关节炎最常见。泌尿生殖系统的损害发生在2–20%的情况下,特别是附睾炎。淋巴受累,骨骼(关节炎和骨髓炎),心脏(心内膜炎),和神经系统中经常在慢性布鲁菌病中见到。未经治疗的布鲁菌病病死率低,羊布鲁菌引起的心内膜炎很少导致死亡。

病例定义:

A.临床病例定义:

主要表现为急性或隐匿发热,和以下一个或多个表现:盗汗,疲劳,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头痛,肌痛,关节痛,关节炎、脊椎炎,脑膜炎,或局灶性器官受累(心内膜炎,睾丸炎/附睾炎,肝肿大,脾肿大)

B.实验室诊断标准:

确定病例:

1.临床标本培养和鉴定为布鲁菌;或

2.在急性期和恢复期间隔2周或以上时间采集的血清标本,布鲁菌抗体滴度升高四倍或以上。

假定病例:

1.一个或多个症状出现后采集的标本检测布鲁菌总抗体滴度: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或微量凝集试验(BMAT)≥;

2.临床标本PCR检测布鲁菌DNA。

C.病例分类()

可能病例:临床病例至少有以下一项:

和确定的人或动物布鲁菌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

有实验室假定病例证据,但无实验室确定诊断证据。

确诊病例:

临床可能病例有布鲁菌感染的实验室证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gaowanyan.com/gyzd/66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