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什么是五脏
五脏是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称藏。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生理机能
一、肝
血之存库,藏血,主疏泄,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藏血:肝,血之存库,肝是藏血的地方,对血液进行清洁净化。肝解毒的过程就是清洁血液的过程,因此在人体里面,肝是最主要的排毒器官!
主疏泄: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说明肝就象树木生长一样将干净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使身体得到营养生长。
在体合筋:肌腱、韧带和筋膜出现病变,血不养筋,关节活动不利,易于疲劳或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手足震颤。说明筋的机能失调于肝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其华在爪:指甲薄而软,易脆裂,枯而无光,甚至变形。肝功能失调会导致指甲病变,反之通过指甲以上变化也可以推断出身体内肝功能失调。
开窍于目:
肝阴不足→两目干涩
肝阳不足→视物不清
肝经风热→目赤痒痛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在志为怒:急躁易怒
在液为泪:两目干涩,流泪增多或目眵
二、心
君主之官,主血脉,主神明,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主血脉:心血亏虚:心慌、心悸、面色无华。心血淤阻:心闷痛、面色灰暗。
主神明: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或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等。
在志为喜:过喜则神伤
在液为汗:动则汗多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气过盛:现红赤脸、且脸常有红晕,多现血压,血脂异常;心血淤阻:脸颊及嘴唇呈紫色,是血在脉管中循行无力,多现血脉阻滞。
在窍为舌:舌,心之苗。心脉亏损:舌面皱折、裂痕。心火上炎:舌尖鲜红。心血淤阻:舌质紫斑。心神失常:舌卷、舌强直、舌歪、言语有障碍。
三、脾
“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主运化,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主运化:运化失调,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烂,疲倦,消瘦,湿症、痰症、饮症,甚至水肿。
在志为思:思虑过度,出现气结,气滞→不思饮食,头目眩晕,脘腹胀满。
在液为涎:口液分泌增多,流涎。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虚胖、消瘦。
在窍为口:脾运失健:口淡无味,食欲减退;湿热困脾:口甜、口粘、口臭、口干、舌两侧有明显牙齿印;
口腔症状:口中多现溃疡,溃烂或牙龈肿痛,嘴角溃烂等。
其华在唇:脾运失健:唇色淡白;脾火上炎:唇色血红;湿热困脾:唇燥褪皮。
四、肺
朝百脉,司呼吸,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胸闷、鼻塞、呼吸浅表、短促、咳痰、咳嗽、气喘、呼吸不畅、无力。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防御功能减退,容易感冒,皮毛憔悴枯槁,皮肤易发炎,毛窍多闭塞现痤疮粉刺,肤质差,疤痕难消等肤质问题。
在志为悲:过悲则伤肺
开窍于鼻,在液为涕:
肺气失宣→鼻塞流涕,嗅觉失灵,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肺热→鼻塞,涕黄浊,嗅觉减退
肺燥→鼻腔干燥
肺寒→鼻流清涕
五、肾
先天之本,百病之源。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两阴。
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亏损:生殖机能减退,如男子阳痿、早泄、遗精,女子月经不调,无性欲,易衰老,重则不孕不育。
主水:体液代谢异常,甚至水肿。
在志为恐:“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下焦胀满,甚而失禁。
在液为唾:唾为肾精所化生。
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腿软无力,腰酸背疼,骨质疏松,易骨折,小儿发育迟缓,记忆力减退。“齿为骨之余”:小儿牙齿生长缓慢成人牙齿早脱。“发为血之余”:头发枯槁、泛黄,发质差,易断裂分叉,早脱早白。
开窍于耳和二阴:肾精不足:听力减退、耳鸣、耳聋、耳炎症、耳痒;肾气化失常:小便、大便异常,如尿频、夜尿、遗尿、尿闭,大便稀溏频繁。
腑脏表里关系
一、胆:与肝互为表里
胆汁是从肝脏分泌出来的,胆是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帮助消化食物。
二、胃:与脾互为表里
上接食道,下接小肠。主要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气下降”。
三、小肠:与心互为表里
上接胃,下接大肠。主要功能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四、大肠:与肺互为表里
上接小肠,下端通肛门。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
五、膀胱:与肾互为表里
位于腹下。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六、三焦:与心包互为表里
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小肠、大肠、膀胱等。
阴阳气血虚实
中医里讲“阴”即为物质,“阳”即为能量,阴阳可以互相转化,既能量和物质可以互相转化。比如食物中的糖分,被人体吸收后可以转化为能量供给人体活动,这就是阳,如果被人体所储存,既转化为糖原,则是阴。如糖尿病人都是阴虚症状,也就是储存的物质不足,因此就消瘦。
“阴虚”即指人体必须的物质不足。“阳虚”即指人体能量不足。
“阴”在人体中代表人体中所有必须的物质,包括水分、血液、体液、糖分等各种人体组成物质。
“阳”在人体代表人体内的能量,包括气、热量、力量、可转化为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等。
“气”在人体属阳,代表能量,气虚则人体能量不足,活力不足,易疲劳。 “血”在人体属阴,代表血液,血虚则人体面色苍白无华,血液不足,贫血。 “虚”指虚症,即少,不足。人体大部分疾病都跟虚症有关;“实”指实症,即造成疾病的外邪。
中医治病的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火和水构成了阳和阴
中医的理论多来自于自然界和人类实践,取相比类,是最常用的手法。火为阳,水为阴。
什么是虚呢?就是弱的意思。阳虚就是火弱,阴虚就是水弱。
那在人体里,到底什么是阳,什么是阴呢?或者什么是火,什么是水呢?人们吃进东西,吸进氧气,通过肠胃的生物转换,就会产生能量,这种能量,就是人体之火,生命之火,这就是人体的阳气。那什么是人体的阴呢,或者人体的水呢?这个水就是血液、体液。
就像烧水做饭一样,如果火烧的过大,水会烧干,饭会烧煳;同样,如果火不够的话,水烧不开,饭也做不熟。人体也一样,如果一个人的阳气不足,人就会运化不好,人就会湿重,身体发胖,舌头发胖,大便多不成形;反之,如果一个人阴气不足,人就会显得很瘦,并且容易口干和便秘。因此,一般而言,胖人多阳虚,而瘦人多阴虚。
因此,只有阴阳平和之人,身材才会不胖不瘦,显得很匀称。偏胖偏瘦之人,多半身体都有问题。
肾阴:肾阴是肾精作用的体现,全身各个脏腑都要依靠肾阴的滋养;是人体阴液的根本,所以又称“元阴”。人体各个脏腑失去肾阴的滋养就会发生病变,如肝失滋养则肝阴虚,肝阳亢,甚至出现肝风;心失滋养则心阴虚、心火旺、心烦失眠;心神不安;脑失滋养则眩晕耳鸣。
反过来,各个脏腑的阴液严重不足时,也会导致肾阴不足,如热邪侵犯灼伤胃、胃阴不足,进一步就会损伤肾阴,称为“肾阴涸”。由于“阴虚则阳亢”、“阴虚生内热”,肾阴虚往往会出现潮热、升火颧红、舌红、口干咽燥、脉数无力等热象,但也有虚而无热,则称为肾精亏损。
肾阳:肾阳能推动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是一身阳气的根本,也称“元阳”。
肾阳不足就会影响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而发生病变。如肺失肾阳的帮助则出现气急,吸气不足等症称为肾不纳气;脾失肾阳的推动则出现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等症;心失肾阳的鼓动则出现心悸、气急;胸闷;唇舌青紫等心阳不足的症候;膀胱失去肾阳的气化则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或余沥不尽或遗尿;津液的吸收、输布失去肾阳的气化则发生水肿;肾脏本身气化不足则出现阳痿、遗精、腰脊酸软等症;如果肾阳衰竭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如油、脉微欲绝等危险的症候,称为亡阳。
“阳虚则阴盛”,“阳虚生外寒”。肾阳虚必然会产生寒象,如行寒肢冷、面色光、腰脊冷痛、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清稀、舌淡苔白等症。如果虚而寒象不明显,一般称为“肾气虚”。肾阳虚与肾阴虚同属肾虚,基本上相同;区别在于有无明显的寒象。
肾阴、肾阳的相互关系:肾阴与肾阳是肾脏生理的两个方面。滋养全身各个脏腑的作用,称为肾阴;推动全身各个脏腑的活动的作用,称为肾阳。肾阴虚和肾阳虚是肾脏病理的两个方面,虚而有热为阴虚,虚而有寒为阳虚。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阴阳、寒热,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但两者又共居于肾脏之中,是肾精和肾气的具体表现,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阴液需要依靠阳气的推动,阳气需要阴液为基础。
肾阴虚和肾阳虚往往相互影响,出现阴虚及阳或阳虚及阴的病理现象。我们对肾阴虚和肾阳虚的症状同时出现的时候,不能平等看待,必须具体分析,看那个方面是病理变化上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以肾阴虚为主,在治疗上要滋补精、血,使肾阴充足,肾阳才能振奋。在中医理论上叫做“精能化气”。以肾阳虚为主,在治疗上首先要培补元气,使肾阳得到旺盛,才能促进肾阴恢复。在中医理论上称为“精血不能速生,元气所当急固”。我们还必须注意,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肾阴虚和肾阳虚的主要位置会变换,治疗的重点就要相应起变化。
气虚诊断歌诀:
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血虚证诊断歌诀:
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生理功能
(1)、胆
胆附于肝,内藏“精汁”(即胆汁)胆汁注入肠中,能促进食物的消化。胆汁味苦色黄。胆病多见胆汁上逆的口苦,呕吐苦水以及胆液外溢的面目及全身发黄等症状。
胆气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一定关系。临床上对某些惊悸、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症忧也常从胆来治疗(例如温胆汤治疗惊悸等)。
(2)、胃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入口,经食道,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山谷之海”。饮食(水谷)经胃的腐熟消磨,下传小肠,其精微物质吸收后由脾运至全身。人体的营养充足与否,主要取决于脾胃是否强健,中医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胃气不衰,则疾病的愈后良好。中医治羸非常重视胃气,“人以胃气为本”因此,顾护脾胃(“保胃气”)是十分重要的治疗原则。
(3)、小肠
小肠的功能,是分别清浊。小肠接受胃中转化来的水谷,作进一步的消化,井把它分成清、浊两个部分,清者为水谷精微,浊者为糟粕。清者经吸收后,通过脾传输到身体各个部分而被利用,其代谢剩余的水液即下输膀胱。所以,小肠有病,除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外,还会出现小便的异常。
(4)、大肠
大肠接受小肠下注的内容物,吸收其中剩余的水液后,使之变化成粪便,最后经肛门排出体外。大肠有病,可出现传导失常的种种病变;大肠虚不能吸收水分,则有肠鸣、大便溏泻等症;若大肠实热,消灼水液过多,则可能出现大便秘结之症。
(5)、膀胱
膀胱是人体水液代谢的器官之一,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津液必须通过下焦阳气的气化作用,才能变为尿液而排出体外。中医认为这种津液化尿的气化作用,虽然为肾所主,但也是膀胱的职能。若膀胱气化不利,就可见到小便不利或癃闭:若膀胱失其约束,则可出现尿多、小便失禁等症。
(6)三焦
二焦是上焦、中焦、下焦。三焦的生理功能,总司人体的气化,水谷精微生化、水液的代谢,都与三焦有关。上焦的主要功能是;司呼吸,主血脉,将饮食的精气敷布于全身,以温养肌肤镩骨,通调腠理。中焦的主要功能是:腐熟水谷,并将营养物质,通过肺脉化生营血,下焦的主要功能是;分别清浊,并将糟粕以及代谢后的水液排泄于外。
西医对人体器官系统功能简介
A、循环系统
养分及废物的交换,运送。心、血管
B、消化系统
食物的摄取、运送、消化、吸收及废物排除,并经循环系统将养分送达全身。口、咽喉、食道、胃、小肠、大肠、肝、胆、胰
C、泌尿系统
将循环系统带来的水分、废物加以过滤、捜集排出体外,并将有用物质重新吸收,以调节人体内水分及电解质。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D、生殖系统
制造精卵子,繁衍后代
(男)阴茎、尿道、前列腺、精囊、输卵管、附睾、睾丸
(女)外阴、阴道、子宫、子宫颈、子宫内膜、输卵管、卵巢、乳房
E,呼吸系统
气体的过滤,交换,并经循环系统将新鲜气体送达全身,发声。
口,鼻,咽,气管,肺
G,神经系统
各种讯息的传递,指挥人体内部功能运行;骨髓还负责制造血球及抗体。
中枢神经,脑,颅骨,脑脊髓液;无淋巴循环。脊髓神经;随意神经(控制肌肉骨骼的运功)。
自主神经(控制脏腑的功能)含交感及副交感神经。
H,内分泌系统
分泌激素;平衡并指挥身体功能的运作。
脑下垂体,丘脑下部,甲状腺,副甲状腺,肾上腺,性腺,胰腺,胸腺。
心,肝,肺,小肠。
I,免疫系统
制造免疫细胞,并使成熟;消化已死亡或老化细胞;正确识别病菌并加以消灭。
淋巴,白血球,脾,扁桃体,胸腺,脊髓。
J,活动系统
支撑身体,运动,保护内脏。
骨骼,肌肉,神经。
天干气燥人也干,手干腿干喉咙干。
除了喉咙干,喉咙痛也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症状,往往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是上火了,要多喝水。
真的是这样吗?
1.喉咙干都可能是哪些情况?
『说话过多』喉咙干最常见的原因是说话过多,说话的时候,气流会通过口腔进到喉咙,气流通过得多了,喉咙就容易发干。
『天气干燥』喉咙干和环境的湿润程度也有关系,天气干燥的时候,皮肤、喉咙都会觉得干。这时再加上说话比较多,那么喉咙干的感觉会更明显。
以上两种情况都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可以通过多喝水,保持喉咙湿润来缓解。还有一部分喉咙干是病理原因导致的,比如感冒、鼻塞、睡眠呼吸暂停、呼吸系统慢性炎症、干燥综合征等。『感冒、鼻塞』
感冒的时候鼻部和咽喉部会充血,这时候黏膜非常敏感,气流经过时可能就会有火辣辣的、干的感觉。另外,感冒的时候鼻部充血肿胀可能会鼻塞,鼻炎患者也会有鼻塞,鼻子不通气的时候可能就需要用嘴巴呼吸,张口呼吸时间久了,气流流通得多,喉咙也容易干。『睡眠呼吸暂停』喉咙干有一种比较隐蔽的情况就是口干,一般会在起床的时候觉得口干,甚至半夜醒来,舌头干得要裂了一样的感觉,需要喝几口水才能再接着睡觉。
这时就提示着晚上睡觉时可能打呼噜了,因为打呼噜一般也会有张口呼吸,如果打呼噜的声响惊天动地的特别大,那么通过口腔的气流就会很大,一定会出现口干。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存在,医院检查有没有睡眠呼吸暂停的情况。『呼吸道慢性炎症』喉咙干还有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呼吸道的慢性炎症,比如扁桃体炎、咽炎等。长期存在的炎症可能会导致喉部黏膜损伤,分泌功能下降,也会出现喉咙干。
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通过喉镜检查,能看到喉部黏膜有点苍白。『干燥综合征』如果喉咙干是持续性、进展性的,干到吃饭时一定要喝点水才能把食物咽下去的程度,并且不仅仅是口干,也会有眼干,甚至哭都没有眼泪,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这种程度的干提示可能存在干燥综合征,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医院做相关的化验检查来排除。
以上几种病理原因引起的喉咙干,除了多喝水以外,还需要医生根据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2.喉咙痛都可能是怎么回事?生活中,喉咙干有时候还会伴随着喉咙痛,一部分通过多喝水能够缓解。如果多喝水还是不能缓解,就应该及时就医,排除以下的几种可能情况。
『慢性咽喉炎症』如果喉咙痛出现的比较有规律性,时轻时重,比如抵抗力弱的时候或疲乏的时候更重,喉咙疼痛的厉害,有可能是慢性的扁桃体炎,或是慢性的咽部感染性炎症。通常这个时候不仅需要多喝水,也可以服用一些清咽利喉的含片、中草药或者冲茶饮,但是这些都属于药物,不建议当做保健品去长时间地服用。『急性咽喉炎症』如果是短期内出现喉咙痛、吞咽疼痛,通常是急性咽喉炎的表现;如果疼得不敢咽东西,甚至疼痛到宁愿流着口水,也不愿意咽下去的情况,比较常见于扁桃体炎,或疱疹性咽炎。
同时还需要警惕一种疾病叫急性会厌炎,会厌有个特点,就是组织非常疏松,一旦过敏或者感染,肿胀起来的速度特别快,而且它的位置就在呼吸道入口上,发展迅速的话会有窒息死亡的风险。如果是咽喉疼痛伴有吞咽痛,到医院检查时,除了检查扁桃体等情况,一定要查一个喉镜或者间接喉镜,看看会厌是否有问题,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同样的,由于疾病导致的喉咙痛,除了多喝水也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对因治疗。与甲状腺癌相比,更为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可能是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瘤等。
如果出现莫名心慌、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都可能是甲状腺出了问题。
人体五脏六腑器官分布图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知道了人体五脏六腑器官分布图,那么五脏六腑都有哪些具体功能呢?
五脏六腑的功能
1、心脏
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2、肝脏
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3、脾脏
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4、肺脏
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5、肾脏
肾有储藏精气的功能,所以有人称肾是人生命力的测量器,老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肾虚的表示。体内所有的水分都在肾的支配下。浮肿、停滞、尿崩症、排尿次数频繁等,都是由肾虚所引起的。
6、胆
胃、肠等器官何时进行消化工作,何时停止,这些都由胆来决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睡眠,使所有的器官进入休息状态,需要相当的“决心”,所以胆虚的人常会失眠。
7、胃
胃能将食物消化成容易吸收的养分。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都是胃病的症状。
8、小肠
小肠在摄取食物的养分时,便将它们分为水、气、血三种,然后输入各需要的器官。消化不良、下痢、便秘都是小肠方面的疾病。
9、大肠
大肠承受各器官吸收后的残渣、然后排出体外。便秘、下痢是大肠方面的疾病。大肠发炎会使肛门红肿,甚至造成痔疮,导致肛门出血。
10、膀胱
膀胱将体内的水分集中在一起,然后送到各需要的部位,再将多余的水排出体外。膀胱炎的症状是浮肿、排尿次数频繁。
11、三焦
三焦能促进气、血及津液的循环,使各器官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因此三焦患病,会连带影响各器官的健康。
以上就是五脏六腑的功能介绍,那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呢?
五脏六腑是人体的主要器官,每个脏器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配合,保持身体各方面的正常运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光: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五脏六腑的功能及相互间的关系,大家对五脏六腑是不是有了进一步了解呢。
对于五脏六腑的保养中医有很多方法,由于很多需要比较复杂的工具或者培训,这里介绍一种简单的方法,自然拍打,安静放松的拍打身体,心无杂念,心空手松,自然能够调理脏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