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简单介绍了针灸之“六脉神剑”,即手太阴肺经-少商,手阳明大肠经-商阳,手厥阴心包经-中冲,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手少阴心经-少冲,手太阳小肠经-少泽。人体有十二井穴,这六个穴位属于分布在人体手指末端的井穴,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剩余六个分布在人体足趾末端的井穴是不是对治疗疾病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
首先分布在人体足趾末端的六个井穴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厉兑,足太阴脾经-隐白,足太阳膀胱经-至阴,足少阴肾经-涌泉,足少阳胆经-足窍阴,足厥阴肝经-大敦。下面就对分布在足趾末端的六个井穴在治疗疾病方面的不同作用进行简单介绍:
1.厉兑泻火定惊
《百症赋》:“梦魇不宁,厉兑相谐于隐白”。梦魇不宁,即是睡梦中遇可怕之事而突然发出惊吓、尖叫、呻吟。刺厉兑穴针尖向上横刺3~5mm,趾端出现强烈剧痛感,对梦魇有较好镇静作用。厉兑属足阳明胃经井穴,也是胃经的子穴。《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凡胃经实热针刺厉兑施以泻法,可引火下行,宁神开郁。三棱针刺厉兑放血治目赤肿痛、牙龈红肿疼痛、口腔溃疡等头面实热证,具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各种胃经实热之证经1~2次刺血后即可获愈,但出血量应足够,一般达0.3ml效果方佳。
2.隐白止血固崩
《针灸大成》:“月经过时不止,隐白灸之”。隐白为足太阴脾经井穴,脾为生化之源,统摄诸经血脉。脾气虚弱不能摄血,血溢脉外、错经妄行而致崩漏,灸隐白健脾和中,升举下陷之阳,疏散内阻之郁,使脾能行其统血之功。隐白穴功善止血,治妇女月经量多、淋漓不断及功能性子宫出血屡用屡验。灸时常感到小腹部原有的绷紧拘急感或空虚感消失,出血量往往在施灸后不久明显减少。每日需灸3~4次,待血崩止后继续灸1~2天巩固疗效。
3.至阴催生顺胎
《神灸经纶》:“横逆难产,危在倾刻,符乐不灵者,灸至阴穴三壮,炷如小麦,下火立产,其效如神”。至阴是足太阳膀胱经井穴,也是自古以来救治难产的专用穴,用于难产、滞产及胎盘滞留。因至阴是足太阳、足少阴两经联结处,胞宫系于肾而属足少阴,取至阴穴可调整阴阳二经,使表里经络恢复平衡,胎位得以转正。常用艾灸的温热作用来振奋阳气、暖胞养胎、调和阴阳。妇女孕期灸至阴可矫正胎位不正,产时可促胎儿娩出,产后可促胎衣脱出。研究证明艾灸至阴穴可以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使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通过雌激素的调节,提高子宫紧张性及加强子宫活动,同时促进胎动,使胎儿倒转。妇女产后尿潴留,针刺后至阴穴点刺放血20滴,1~3次即可使小便通畅。
4.涌泉滋阴潜阳
《肘后歌》:“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井穴,全身阴阳经脉之气交接处,泻之可清热泻火,补之可滋肾养阴。巅顶痛、头昏沉、目眩、眼花等根据“上病下取”的原则,针刺涌泉滋水涵木,潜肝阳,降逆火。高血压患者灸涌泉能平肝潜阳、导风下行,明显降低血压,尤其适于舒张压持续升高者。顽固性呃逆呕吐不能控制,强刺激涌泉有立竿见影之效。涌泉位于足心底部,施针时能够表现出特别强烈的反应,具有开窍苏厥、回阳醒脑的特殊功效,常用于昏迷不醒的急救。用强烈而短促的手法捻转捣动,促使患者迅速清醒,恢复知觉。痫证抽搐大发作时,针刺涌泉可开窍醒脑,定痫止搐。小儿惊风所表现的抽搐不止,取刺涌泉滋水涵木、平肝熄风,对缓解症状具有显著功效。
5.足窍阴通经止痛
《标幽赋》:“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足窍阴穴属足少阳胆经之“根”,为脉气始发之井穴,善治本经远部“标”病。足少阳循经联系头目,外感内伤均可导致气机逆乱,血脉瘀阻,终致不通则痛。急性脑血管病颅压增高而见剧烈头痛,情绪紧张,烦躁不宁,三棱针点刺足窍阴,放出血液10~15滴,每日放血1次,剧烈头痛多即刻减轻,或1~3次刺血后疼痛消失,紧张焦躁情绪缓解。针刺足窍阴放血使末梢神经兴奋,足部微小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致痛物质得以转运和分解而消除疼痛。
6.大敦泄肝除疝
《儒门事亲》:“邪气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故病阴丸痛也,急灸大敦二穴,其痛立止”。附睾丸、睾丸炎在急性期突然出现睾丸肿胀疼痛,多用灸大敦一法。艾柱如枣核大,隔蒜灸3~5壮,灸至知痛难忍,蒜片呈枯黄色时即去之。疝气发作疼痛剧烈,针刺大敦施以泻法可缓解疼痛,若炎症明显当用刺血之法。疝气位在躯干下端,下肢足趾末端井穴与之相对应,足趾部的神经末梢丰富,无论用针刺或者艾火直接烧灼,刺激都十分强烈,而能取良效。
以上六个分布在足趾末端的穴位及之前所说的分布在手指末端的六个穴位合起来就是我们人体的十二井穴,从以上各个穴位的不同治疗作用我们知道人体的十二井穴在人体防治疾病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它们在防治疾病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下一篇文章将继续为大家阐述,敬请氮芥酊复方氨肽口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