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四关配穴原理探讨和临床应用神

                                    摘要

“背四关”是由膀胱经的附分穴(BL41)和关元兪(BL26)按照阴阳平衡原理组合而成。通过探讨它们跟经络的左右,上下的联系,跟肌肉群的相互关联,详述了它的针刺和行针手法,临床功效,主治和配穴方法。此配穴法为作者多年临床经验总结。

          原文    

“背四关”是由背部两组穴位按照平衡原理组合而成的一种配穴方法。具有协调,平衡和稳定背部骨络结构和肌肉生理功能的作用,起到调和气血,通经活络,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以治疗后头痛,肩颈痛,腰背痛,腰臀腿痛等后背疼痛疾患。

      

1

调整阴阳,平衡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总则

    

1:调整阴阳和平衡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总则。阴阳平衡是身体健康的法则。阴阳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对称原则,把人体脏腑,器官和组织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得以完成各种人体的生理活动功能。以四肢为例,上肢和下肢形体相似,结构相近,上下对应,左右对称,使人体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和稳定。其经络的分布为同名经手三阴三阳和足三阴三阳,亦是左右对称,上下呼应。而躯体以脊椎为轴心,上有肩胛骨,下有盆腔骨,亦是上下对应,左右对称,使躯体保持一个相对的稳定状态,确保脏腑,器官和组织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经络的分布如胆经,膀胱经也都左右对称,上下贯通。调整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针灸的治疗法则,如何把这一法则体现在临床的配方选穴方面,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正如《灵枢·根结》第五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以至阴阳平衡;左病治右,右病治左,以达左右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以达上下一致,贯通全身。正如《灵枢·官针篇》第九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病邪入侵人体,正常渠道是从外到内,逐渐发展到五藏六腑。《灵枢·官针》第七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但是疾病的发生,外因内因,相互干扰、抗衡,错综复杂,导致病邪入侵人体,通常不按常规发展。正如《灵枢·官针》第七曰:“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所以在治疗方法上,要根据病邪所留的部位上下,左右,内外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或巨刺,或缪刺,或其它疗法,或巨刺,缪刺,其它疗法综合治疗,以达到阴阳调整,平衡阴阳的治疗目的。正如《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曰:“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同时《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也提出:“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而《灵枢·官针》第七也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在《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也提出了治病的原则:“必先度其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2

“背四关”的平衡关系

    

“背四关”由膀胱经的附分穴(BL41)和关元兪(BL26)组成(图1)。附分穴位于肩胛骨脊柱缘的上缘,关元兪位于髂后上棘的后缘,左右对称,上下对应,它们通过经络的上下,左右沟通和连系,以及肌肉群的相互关连,把背部连接成一个有机的平衡整体。纵观人体,很明显,解剖结构基本一致的四肢,以躯体为轴心,左右对称,上下对应。躯体上有肩胛骨,下有盆腔骨,解剖结构相似,以脊椎为轴心,亦有相类似的对应平衡关系。如果把肩胛骨的上,中,下三点和盘腔骨的上,中,下三点交叉相连,它们都有一个很接近的交叉点,而其交叉点又很接近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图2)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正好为“脊中穴”—脊椎的中点。古人对穴位的命名确有深意,同时把第一胸椎作为脊椎的起点,也就是说躯干起于胸椎,止于骶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命名为“脊中穴”—脊椎的中点,也就是躯干的中点,正是这个中点,把肩胛骨和盆腔骨统领在一起,使它们构成一个左右对称,上下对应的平衡体。

      

3

“背四关”以及相关穴位功能和主治

          

3.1

“背四关”

    

--附分穴(BL41)和关元兪(BL26)3.1.1附分(BL41)--足、手太阳经之交会穴。(图3)

附,粘附;分,分肉。附分为肌腱粘附之处。具有舒筋活血,通络止痛,疏风散邪的作用。

在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於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冈上肌、肩胛提肌、骶棘肌。

--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颈部肌肉痉挛;--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副神经麻痹;--其它:肺炎,感冒。3.1.2关元俞(BL26)--关元穴的背俞穴。(图4)

俞,通輸。穴与腹部任脉关元穴前后相应。具有培补元气,调理下焦,温经通络的作用。

在腰部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髂后上棘附近。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臀大肌、腰最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第五腰神经后支。

---腰部软组织损伤,腰肌劳损,腰痛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肠炎,痢疾;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膀胱炎,阳痿,不育,尿潴留;

---妇产科系统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

      

3.2

“背四关”相关穴位

    

秉风(SI12),肩井(GB21),次髎(BL32)。

3.2.1:秉风(SI12)--手太阳,阳明经和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图3)

秉,掌握、把持;风,风邪。具有调和营卫,疏通三阳,驱风通络止痛的作用。

在肩胛部,肩胛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冈上肌。

---运动系统疾病:冈上肌腱炎,肩周炎,肩胛神经痛,上肢酸麻,颈肩肌筋膜炎

---其它:支气管炎等。

3.2.2:肩井(GB21)--手足少阳、胃经,阳维脉之交会穴。(图3)

肩,穴之所在;井,地部孔隙,言其深;同时,市井,言其广,四通八达。具有祛风通经活络,清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上后锯肌

---运动系统疾病:落枕,颈项强痛,肩背痹痛,上肢不舉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

---循环系统疾病:头痛,眩晕,高血压,脑卒中;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

---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难产,胞衣不下。

3.2.3:次髎(BL32)--足太阳,少阳经之交会穴。(图4)

次,第二;髎,空,或孔。穴位位于第二骶后孔处。具有补益下焦,强腰利湿的作用。

在骶部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运动,神经系统疾病:腰痛,腰骶关节炎,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

---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卵巢炎,催产,引产;---其它:外阴湿疹,痔疮,睾丸炎,便秘,尿潴留等。

      

4

“背四关”与经络的关系

          

4.1

“上关”--附分(BL41),秉风(SI12),肩井(GB21)

          

4.1.1:经络的关系

    

1/:足太阳膀胱经:“后项部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下行,沿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

2/:手太阳小肠经:“循上臂外侧后缘出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穴(督脉)。”3/:手阳明大肠经:“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4/:手少阳三焦经:“沿上臂外侧(清冷渊、消泺),向上通过肩部(臑会、肩髎),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会秉风肩井、大椎)。”

5/:足少阳胆经:“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经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井,会秉风)。”

      

4.1.2:经筋的关系(图5)

        

41.2.1:手阳明大肠经筋:“手阳明之筋,…结于肩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其直者从肩髃上颈;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4.1.2.2:手太阳小肠经筋:“手太阳之筋,…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病:…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

      

4.2

“下关”--关元俞(BL26),次髎(BL32)

        

4.2.1:经络的关系

        

1/:足少阳胆经:“胆足少阳之脉,…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

2/:足太阳膀胱经:“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脾外后廉下合腘中。”

      

4.2.2:经筋的关系(图6)

        

1/:足太阳膀胱经筋:“足太阳之筋,…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2/:足少阳胆经筋:“足少阳之筋,…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

后者结于尻。”

      

4.2.3:经别的关系请输入标题

4.2.3.1:足太阳经别:“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入于项,复属于太阳。”

      

5

“背四关”与主要肌肉的关系

    

“背四关”穴位的定位主要与斜方肌、菱形肌、冈上肌、肩胛提肌、骶棘肌、背阔肌、臀大肌有关。所以,针刺有关穴位,对以上肌群起到良性的刺激作用,对改善和恢复它们的生理功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5.1:斜方肌

上起颈线、枕后隆凸,下至第12胸椎,上部的肌束斜向外下方,中部的平行向外,下部的斜向外上方,止于锁骨的外侧三分之一、肩峰和肩胛骨。它的生理作用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在肩胛骨固定的情况下,一侧肌收缩使颈屈向同侧。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所以,它与上背,肩颈的疼痛有密切的关系。(图7)

  

5.2:菱形肌

起于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棘突。止点为肩胛骨内侧缘。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后缩和下回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胸段伸。它与背部的的疼痛点和压痛点在肩胛骨的内侧缘,同时将患侧上肢被动向前上方上举,引起疼痛加剧有密切的关系。(图7)

  

5.3:冈上肌

起于冈上窝,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上部,被斜方肌和三角肌覆盖,其肌腱与冈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共同组成肩袖。它的作用为固定肱骨头在肩盂中,并与三角肌协同作用,使上肢外展。所以,它与肩和前臂部的疼痛,并在肩外展60°~°时产生疼痛弧为主要表现有密切的关系。(图7)  

5.4:肩胛提肌

起于上四个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肩胛骨内角和脊柱缘的上部。它的作用主要为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骨下角转向内上方。它与肩胛骨脊柱缘上部及其内上角,上4个颈椎横突处压痛,以及上肢后伸或内旋时,起止部位疼痛明显为主要表现有密切的关系。(图7)

      

5.5:背阔肌

        

起于第--12胸椎、腰椎、髂嵴、第9--12肋骨及肩胛下角,止于肱骨小结节下方的骨嵴,為全身最大的扁闊肌。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使肱骨內收、旋內和后伸。當上肢固定于上舉位時,可上提軀干。所以,它与腰部,胁肋部以及肩前的疼痛有密切的关系。(图7)

      

5.6:骶棘肌

起于骶骨背面,骶结节韧带,腰椎棘突,髂嵴后部腰背筋膜,止于肋骨、椎骨的横突和棘突以及颞骨乳突等;它的生理作用表现为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竖直躯干。所以,它与腰骶部,背部,肩项部的疼痛有密切的关系。(图8)

      

5.7:臀大肌

        

起自髂骨、骶、尾骨及骶结节韧带的背面,肌束斜行向外下方,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和髂胫束。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后伸并外旋大腿;下肢固定时,可伸直躯干,防止躯干前倾,以维持立姿。所以,它与腰骶部,臀部及髋关部的疼痛有密切的关系。(图8)

      

6

“背四关”穴临床针刺方法

        

6.1

上关–附分(BL41)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6.1.1:针刺方法(图9))输入标题

        

1/:平刺进针,沿着肩胛骨的上缘,对着肩井穴方向平刺,临床用於治疗腰胁痛以及局部肩颈痛。根据临床需要进针1.5到2寸。

2/:平刺进针,沿着肩胛骨的上缘,向外对着秉风穴方向平刺。临床用於治疗腰背,腰腿部疾患以及局部肩背痛。根据临床需要进针1.5到2寸。

      

6.1.2:行针手法

    

平刺进针,到所需深度后,用捻转手法运针,然后向一个方向捻针,直到有一定的滞针感,运用颤动手法行针10到30秒。留针20--30分钟。

      

6.2

下关--关元俞(BL26)

    

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髂后上棘附近。

      

6.2.1:针刺方法:(图10)请输入标题

        

1/:斜刺进针,沿着髂后上棘的上缘,对着次髎方向斜刺。临床用於治疗背,肩,颈部疾患,以及局部腰背,腰骶痛和腰腿痛。根据临床需要进针1.5到2寸。

2/:斜刺进针,沿着髂后上棘的上缘,对着环跳穴方向斜刺。临床用於治疗肩后,肩背部疼痛,以及局部腰臀部和腰腿部疼痛。根据临床需要进针1.5到2寸。

      

6.2.2:行针手法

        

斜刺进针,到所需深度后,用捻转手法运针,然后向一个方向捻针,直到有一定的滞针感,运用颤动手法行针10到30秒。留针20--30分钟。

      

6.3

进针和出针顺序

  

腰背部疾患:进针,先针上关,做一些局部按压和运动,然后针下关;出针,先出下关,做一些局部按压和运动,然后出上关。

肩颈部疾患:进针,先针下关,做一些局部按压和运动,然后针上关;出针,先出上关,做一些局部按压和运动,然后出下关。

      

7

主治和配穴方法

      

7.1:主治

        

后头痛,肩颈痛,肩背痛,腰背痛,腰痛,腰臀痛,腰腿痛等。

      

7.2:配穴法

        

1/实证:找一到二个结节点,硬点,用泻法(针,罐或放血)。

2/虚证:找一到二个空虚点,用补法(针,灸或针上加灸)。3/针对主要症状的部位属于那条经,选用它的手足同名经的输穴为配穴。4/腰腿痛配风池,天柱。5/脊椎病配大椎穴,身柱穴,至阳穴,命门,腰阳关穴。

      

病例讨论

  

病人:GrahamS.65岁。就诊:12/8/

主诉及现病史:右肩和左腰臀部疼痛3个月,以晚上和早上为重。肩部和腰,髋部活动范围都正常,但感觉疼痛和不适。曾作物理治疗和正骨治疗,效果不是太明显。体检:肩和髋关节活动正常,左上肩背部比右肩背部隆起和僵硬,右腰部比左腰部高起和僵硬。僵硬部压痛比其它部位明显。脉缓。

治疗方法:

1/俯卧位:背四关,左上背和右腰部僵硬压痛各一点,刺络拔火罐。左昆仑穴。20分钟后,起罐拔针。

2/仰卧位:右后溪穴,后溪后2寸,左束骨穴,京骨穴,百会穴,右阴棱泉穴和地机穴。20分钟后,起针。起针后,病人活动肩和髋部,疼痛和不适感消失,活动正常。

配穴分析:

背四关,起到平衡,调和背部经络气血,放松,协调背部肌肉群的作用;刺络拔罐放血,具有祛瘀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右后溪,后溪后2寸,左束骨,京骨,为同名太阳经,输,原穴,一左,一右,平衡阴阳,调经止痛。百会穴,调理督脉,升提阳气,沟通任督二脉,平衡阴阳。腰背痛久,以晚上和早上为重,为有瘀,有湿之象,阴棱泉,地机两穴,分为脾经的合穴和郄穴。具有健脾,祛湿止痛的功效。

      

近期链接补充-

邓汉文博士纽约中医论坛

纽约中医论坛八月份活动安排

(Bio.3)

主讲:伍春蓉;主持:林晓天纽约中医论坛

    

赞赏

人赞赏









































北京专治男性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治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gaowanyan.com/gyzz/7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