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面几期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布鲁氏菌病的病原是胞内寄生的布鲁氏菌(参看往期:布鲁氏菌病--病原学及流行病学),它随着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作妖(参看往期:布鲁氏菌病--发病机制),使人出现乏力、发热、多汗及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故又称布鲁氏菌病为“懒汉病”(参看往期:布鲁氏菌病-懒汉病)。我们可以应用虎红平板或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初步筛查,细菌培养是确诊的金标准(参看往期:布鲁氏菌病--实验室检查)。那么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它又需要和什么疾病进行鉴别呢?接下来继续我们今天的学习。
诊断
流行病学史对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应注意患者发病前是否与疑似布鲁氏菌感染的家畜及畜产品有密切接触史,或生食过牛羊乳及肉制品,或生活在疫区,或从事布鲁氏菌培养或布鲁氏菌疫苗生产等工作;临床表现可帮助诊断,譬如患者出现持续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应警惕该病可能;而实验室检查又为诊断提供了依据。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疑似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且有临床表现者。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以下初筛试验任一阳性者。
初筛试验: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结果为阳性。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结果为阳性。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为阳性。
布鲁氏菌培养物涂片革兰染色检出疑似布鲁氏菌。
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出现以下实验室检查至少一项阳性者。
确诊实验:
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病理材料培养物中分离到布鲁氏菌。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及以上,或者患者病程持续一年以上且仍有临床症状者滴度为1:50++及以上。
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为1:10++及以上。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为1:++及以上。
隐性感染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应注意与以下疾病相鉴别。疾病名称
鉴别要点
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患者无肌肉、关节疼痛、多汗等布病表现,且实验室检查血清肥达反应阳性,伤寒杆菌培养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
风湿热
风湿热可见风湿性结节及红斑,多合并心脏损害,而肝脾肿大、睾丸炎及神经系统损害极为少见,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
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多有风湿热的病史,病变多见于大关节,关节腔积液少见,一般不发生关节畸形,常合并心脏损害,ASO滴度增高,布病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阴性。
本期学习内容就这些,下期我们将继续布鲁氏菌病相关内容学习。参考文献:
1、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
2、布鲁氏菌病诊断WS-.
感染科
非亭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