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解剖学
一、器官:肾脏(双侧)-输尿管(双侧)-膀胱-尿道
二、肾盂:输尿管与肾脏交界处为肾盂、
三、膀胱三角:两侧输尿管与尿道形成的夹角
四、前列腺:包裹后尿道周围存在前列腺、直肠指诊可触及、当前列腺增生是出现排尿困难、慢性前列腺炎可导致前列腺液自尿道流出
五、分布:上尿路:输尿管与肾盂、下尿路:膀胱与尿道
六、肾脏的组成:
1、唯一肾脏合成物质:EPO促红细胞生成素、
2、肾脏的构成:入球小动脉-毛细血管网(肾小球重要组成部位、特点:入球小动脉直径较大、出球小动脉直径较小、导致毛细血管网内存在压力差、导致毛细血管网具有滤出功能)-肾小盏-肾大盏(3个肾小盏组成)-肾盂-膀胱
3、肿瘤:
(1)肿瘤位于毛细血管网肾脏内称为肾癌、手术治疗时切除患肾
(2)肿瘤位于肾盂部位称为肾盂癌、手术治疗时切除患肾及患侧输尿管
4、肾小球的构成与功能:入球小动脉-毛细血管网-出球小动脉、毛细血管网外部部称为肾小囊、肾小囊开口为肾小管进行重吸收
注:肾小管不是肾小球的组成部分
加油
血尿
一、分类:
1、肉眼血尿:直视下可见、1L尿液中有1ml血液称为肉眼血尿
2、镜下血尿:高倍显微镜下可见、>3个红细胞称为镜下血尿
二、血尿与疾病的关系(注:血尿为肾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1、肿瘤: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平
2、肾结核:终末端血尿+膀胱刺激征(脓尿)
3、结石:血尿+腰疼
记忆:无痛全程瘤、终末刺结核、疼痛血尿石
自创记忆:终末结合刺激、全程无痛人流、班长结石腰疼有血尿
三、血尿特点与定位
1、初始血尿:开始段出现血尿、继而消失、部位:前尿道
2、终末血尿:起始段尿液正常、后段出现血尿、部位:前列腺、后尿道、精囊
3、全程血尿:开始至结束均有血尿、部位:膀胱以上部位
四、来源分类
1、肾小球源性:变形红细胞、红细胞多形性、
2、非肾小球源性:红细胞大小形态一致
注:正常人红细胞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五、鉴别诊断:红细胞尿与血红蛋白:尿沉渣试验
加油
蛋白尿
一、诊断:
1、蛋白尿:正常人24小时蛋白尿阴性小于mg为正常,大于mg为蛋白尿、
2、大量蛋白尿:为24小时大于3.5g为诊断肾病综合征的金标准
注:大于3.5一定为“肾病”、小于3.5一定为“肾炎”、肾炎的诊断“金标准”为:血尿
二、分类:
1、生理性蛋白尿(无病):没有器质性病变、特点:一过性
(1)功能性蛋白尿:剧烈运动、紧张、应激等导致蛋白尿
(2)体位性蛋白尿:因体位改变导致蛋白尿、如脊柱前凸等
2、肾小球性蛋白尿:
(1)蛋白尿最常见的类型、
(2)分类:选择性与非选择性(肾小球存在滤过膜、均属于肾小球源性蛋白尿)
①电荷屏障:白蛋白为主、称选择性蛋白尿、常见疾病:肾病综合征
②分子屏障:大分子蛋白为主、称非选择性蛋白尿、常见疾病:糖尿病肾病
记忆:选择(选择性蛋白尿)白(白蛋白)的美女放电(电荷屏障)
3、肾小管性蛋白尿:<2g/日、β2微球蛋白为主(β2MG),主要见于:间质性肾炎、
记忆:升小官(肾小管)贱(间质性肾炎)2B(β2微球蛋白)
4、溢出性蛋白尿:
(1)特点:小分子蛋白为主、主要为:本周蛋白、轻链蛋白
记忆:班长某部位小(小分子蛋白)、本周(本周蛋白)液满精溢(溢出性蛋白尿)
(2)常见疾病: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的确诊靠:骨穿)
5、分类:尿蛋白:(±)-0.1-0.2g、(+)0.2-1g、(++)1-2、(+++)2-4g、(++++)>4g
注:7版教材分类(老标准):两肾(肾小球、肾小管)两水(溢出性、混合型)一分(分泌性、以IgA为主)组(组织性)
管型尿
一、定义:12小时尿沉渣计数超过个透明管型、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内沉积,
二、分类
1、透明管型:正常人偶尔可见透明管型,当出现大量透明管型尿:常见于肾小管疾病
2、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
3、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盂肾炎
4、上皮管型:常见于:肾小管坏死
5、蜡样管型:常见于: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
6、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
尿量
一、正常人:-ml
二、分类
1、多尿:24小时尿量:大于ml、
2、少尿:24小时尿量:小于ml或小于17ml/小时
3、无尿:24小时尿量:小于ml
注:蛋白尿:0.1-0,2g:(+),1g-2g:(++),2g-4g:(+++),大于4g:(++++)
血尿:(+)10个,(++)20个,(+++)30个
正常人白细胞:0-5个,大于5个为白细胞尿
正常人红细胞:3个,大于3个为肾炎
肾小球疾病
总论
一、发病机制:免疫介导机制
二、常见表现:水肿
1、肾炎性水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水钠潴留、简称:钠盐
2、肾病性水肿:底蛋白血症
三、分类
1、临床分型:急、慢、综合征
2、病理分型:看不懂、读不会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血尿)
一、发病机制:免疫介导机制
二、诱因:上呼吸道感染、致病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注:机制:成人较多:上呼吸道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诱发人体发病后1-3周内出现免疫介导、婴幼儿多见:可见皮肤感染诱发急性肾小球肾炎
三、病理改变:毛细血管内增生型肾炎、
1、主要增生细胞:内皮细胞、系膜细胞
2、电镜活检典型改变:小丘状、驼峰状改变
三、临床表现:
1、血尿:%镜下血尿,40%肉眼血尿,无血尿不能诊断、
2、蛋白尿:绝对<3.5g、>3.5为肾病、、
3、水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水钠潴留、水中常见于“眼睑”、
4、高血压
四、实验室检查:
1、首选C3补体:C3补体下降、8周正常(必须正常)、若不正常必须行肾活检
2、抗链O:可增高、无特异性、
3、确诊:肾活检、诊断金标准、活检可见:毛细血管内增生
五、并发症
1、最严重并发症:心衰、高血压脑病、常发生在急性肾小球肾炎1-2周内、儿童常见
六、治疗
1、休息对症为主:对症治疗:(1)水肿:利尿(2)高血压:降压、首选:ACEI(3)抗炎:青霉素
2、绝对禁忌:糖皮质激素、免疫自限疾病
注:细胞毒性药物(如:环磷酰胺)也为该病的禁忌症、
注:上呼吸道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血尿+C3补体下降、8周正常(不正常肾活检)+对症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一、定义:急性肾小球肾炎+少尿(24h<ml)、无尿(24h<)、氮质血症(BUN正常值:3.5-7.1,>8可诊断)等肾功能急剧恶化的表现=急进性肾小球炎
注:有无肾功能的急剧恶化:无:急性肾小球肾炎、有: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二、病例类型:毛细血管外增生型肾炎
1、主要增生细胞:壁层细胞、上皮细胞
2、病理活检光镜下可见:超过50%大新月体,称为“新月体型肾炎”
三、分型
1、I型:抗肾小球基底膜型(抗GBM型):原位免疫复合物型、特点:IgG、C3在毛系血管内沉积、免疫荧光下呈线条样沉积
2、II型:免疫复合物型:也称为循环免疫复合物型,特点:免疫荧光下呈颗粒状沉积
3、III型:无(少、寡)免疫复合物型:无沉积、特点:出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体)阳性
注:I型抗膜线条样、II型复合颗粒状、III型安卡少免疫
三、治疗
1、I型(抗肾小球基底膜型):
(1)首选治疗:血浆置换、
(2)并发症:Goodpasture征、也称为:肺出血-肾炎综合征、临床表现:咯血、首选治疗:血浆置换
2、II型(免疫复合物型)、III型(无免疫复合物型):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无效透析
记忆:I型GP把血换、II/III激素把命留
慢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
一、发病原因与特点:
1、由急性肾炎迁延1年以上而来、占10%
2、慢性肾炎特点:一般无诱因、病情长、肾功能逐渐加重恶化
3、诊断为蛋白尿:1-3g/日(做题时题眼),易出现贫血
注:做题时方法:1、1-3g看有无诱因、无诱因为慢性肾炎、2、发病以XX月来计算一定为慢性肾炎
二、治疗:
1、主要根本目的:尽可能挽救肾功能恶化、绝对不是消除血尿蛋白尿
2、低蛋白饮食:低植物蛋白饮食、<0.6g/d
3、肾性高血压
(1)特点:慢性肾炎为引起成人肾性高血压最常见原因、
(2)首选药物:ACEI、
(3)血压控制目标:
①24小时蛋白尿>1g:血压控制目标:/75mmHg、
②24小时蛋白尿<1g:血压控制目标:/80mmHg
记忆:大(24小时尿蛋白>1g)(/75)小(24小时尿蛋白<1g)38(/80)
肾病综合征
一、诊断:1、金标准:24小时蛋白尿大于3.5g、2、银标准:血浆白蛋白<30g/L、3、出现:水肿、高脂血症、高胆固醇
注:肾病综合征:蛋白尿+低蛋白+水肿+高脂血症、高胆固醇
二、病理分型
1、微小病变型:(1)常见人群:小于18岁、(2)病因:常见于药物引起:非甾体抗炎药、(3)治疗:对激素极为敏感、无需使用免疫抑制剂
2、系膜增生型:常见人群:18-40岁
3、膜性肾病型:(1)常见人群:大于40岁、(2)特点:最易出现肾静脉血栓:突发腰痛、血尿为并发肾静脉血栓
注:班长一“摸”女“性”就“生”“病”
三、并发症:
1、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2、深静脉栓塞:突发腰痛、血尿为并发肾静脉血栓
3、急性肾功能衰竭:特别少见
四、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
1、治疗原则:用量足、缓减药、常维持
(1)用量足:起始量1mg/Kgd、疗程:8-12周,(注意治疗时间、8周为最小节点、小于8周症状不缓解必须用到8周)
注:小儿起始量为2mg/Kgd、
(2)缓减药:每三周减10%,20mg/d时严加检测、预防复发
(3)常持量:10mg/d时维持6个月
2、分型与用药
(1)用药8-12周症状完全缓解:激素敏感性、2周转阴:激素高度敏感、4周转阴:激素敏感、8周转阴:激素低敏感
(2)用药8-12周症状缓解后复发:激素依赖性
(3)用药8-12周无效:激素抵抗性
3、激素依赖性、激素抵抗性:
(1)加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
(2)环磷酰胺CBX绝对禁忌单独使用必须与激素合用、
(3)环磷酰胺累计使用量达到6-8g必须停药(骨髓抑制)、
4、膜性肾病应及早加用免疫抑制剂、
IgA肾病(隐秘性肾炎、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
一、病理学特点:系膜区IgA在沉积为肾小球源性血尿最常见的病因
二、典型特点:反复发作明显血尿、蛋白尿可有可无、绝对不出现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恶化改变
三、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后数小时(不超过72小时)出现血尿、血尿出现特别急、特别早
注:鉴别:时间,急性肾炎时间较晚、
四、本病发展快、预后极差
总结:
急性肾炎=上呼吸道感染1-2周+血尿
急进性肾小球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等肾功能急剧恶化表现
IgA肾病=反复发作肉眼血尿+无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恶化
IgA肾病=上呼吸道感染数小时+血尿
慢性肾炎=蛋白尿1-3g之间发病数月+无诱因
肾病综合征=24小时蛋白尿>3.5g
无论肾炎、肾病检查最好方法:肾活检
无论肾炎、肾病治疗最好方法:血液透析
尿路感染
总论
一、解剖:肾小盏-尿道为尿路、与肾小球无关、以膀胱分界,分为:上尿路与吓尿路
二、发病机制:肛门大肠杆菌上行感染占95%、致病菌:所有尿路感染:大肠杆菌、所有尿路感染首选:喹诺酮类:XX沙星
注:血性感染为:金葡菌、
三、诊断金标准:尿细菌培养
四、上尿路感染最常见: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最常见:膀胱炎、鉴别:有无白细胞管型
五、实验室检查:亚硝酸盐阳性也可提示尿路感染、机制:G-杆菌(大肠杆菌)将蛋白质代谢产物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
六、杆菌尿路感染:G-杆菌尿培养>、球菌尿路感染:G+球菌尿培养>
急性肾盂肾炎与膀胱炎
一、致病菌:大肠杆菌
二、临床表现:
1、急性肾盂肾炎肾炎=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发热>38℃+腰疼、肾区叩痛等全身表现
2、急性膀胱炎=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发热<38℃+绝对无肾区叩击痛、腰疼,无全身症状
注:腰疼为区分肾盂肾炎与膀胱炎的重要鉴别点
二、治疗:
1、急性肾盂肾炎肾炎:喹诺酮类、疗程:14天、3日无效可换药
2、膀胱炎:喹诺酮类、3天
注:孕妇、18岁以下禁用,使用:三代头孢,头孢曲松钠、氨苄青霉素
急性肾盂肾炎
膀胱炎
致病菌: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典型症状:
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
膀胱刺激征
疼痛特点:
肾区叩击痛、腰疼
绝对无肾区叩击痛、腰疼
症状轻重:
症状重、全身症状明显
无全身症状
体温:
大于38.0℃
小于38.0℃
尿液特点:
出现白细胞管型
无白细胞管型
治疗:
喹诺酮类、14天
喹诺酮类、3天
慢性肾盂肾炎
一、定义:急性肾盂肾炎迁延6个月以上
二、本质:肾小管与肾间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一般不累及肾小球
三、病因:尿路梗阻、泌尿系畸形、糖尿病
四、临床表现:膀胱刺激征多年
五、实验室检查
1、金标准:静脉肾盂造影IVP、表现:肾盂、肾盏变形、变窄、
注:IVU为膀胱造影
2、银标准:B超,表现:肾脏外形凹凸不平、大小不等
3、铜标准:尿渗透压、比重降低,提示: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
六、治疗:去除易感因素、抗生素:分组轮流使用2-4周
无症状细菌尿
一、定义: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无临床表现
二、需要治疗人群:学龄期儿童、孕妇、肾移植、尿路梗阻
三、治疗药物:三代头孢
急性前列腺炎
一、致病菌:大肠杆菌上行感染
二、临床表现:寒颤高热+会阴部坠胀、疼痛
三、治疗:喹诺酮类
慢性前列腺炎
一、致病菌:大肠杆菌上行感染
二、特点:全身正状轻微+尿道滴白(尿道口白色分泌物流出)
三、治疗:红霉素(唯一例外、其余为喹诺酮类首选)
附睾炎
一、解剖学:由曲折小官构成、一侧连接睾丸、一侧连接输精管、睾丸形成精子后输送到附睾、在附睾内成熟
二、致病菌:大肠杆菌、感染途径:精管逆行感染
三、临床表现:寒颤高热+阴囊明显肿胀、疼
四、治疗:喹诺酮类
前列腺炎
附睾炎
致病菌: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感染途径:
上行感染
精管逆行感染
临床表现:
寒颤高热+会阴部坠胀感痛
寒颤高热+阴囊明显肿胀、疼
诊断:
睾丸不大
睾丸增大
治疗:
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
肾结核(终末刺结核)
一、来源:肺结核-肾结核-附睾结核-输精管结核(特点:输精管串珠样改变、)
二、临床表现:
1、体征:终末血尿+膀胱刺激征+尿液特点:淘米水样脓尿
2、最重要特点:病灶在肾脏、临床表现在膀胱
3、结合中毒症状:低热、盗汗、消瘦、乏力
4、临床表现与分期:
(1)早期(病理性肾结核):当结核杆菌感染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后、未被滤出、无临床表现、无全身表现
(2)中期(临床性肾结核):突破肾小球到达肾小展、肾大展、肾盂导致膀胱刺激征
(3)晚期:
①肾自截:结核杆菌腐蚀输尿管,导致输尿管堵塞、当完全堵塞时结核杆菌不能进入膀胱、膀胱刺激征消失、尿液无法进入膀胱、导致肾衰、肾水肿
②膀胱挛缩:结核杆菌刺激膀胱壁、导致膀胱壁增厚出现膀胱挛缩、膀胱容量小于50ml、治疗膀胱扩张术、禁用膀胱镜
五、实验室检查
1、确诊金标准:尿找结核杆菌阳性(抗酸杆菌阳性)
2、诊断银标准:静脉尿路造影IVU、表现:虫蚀样改变、特点:既能发现病变有可评价肾功能
3、诊断铜标准:尿路平片KUB:可见尿路钙化影
注:评价肾功能金标准为:发射性核素肾显像、IVU为银标准(千年老二)
六、治疗:
1、抗结核:同肺结核、HRZ:6-9个月
2、手术治疗:抗结核无效时适用、术前至少抗结核2周、术后抗结核6个月
3、手术方法
(1)病灶清除术:病灶局限与肾盂不通
(2)肾部分切除:病灶局限与肾盂相通
(3)患肾切除术:一侧肾结核严重、另一侧正常
(4)患肾切除术:一侧肾结核严重、另一侧肾积水、功能正常选择
注:积水肾脏功能异常:一侧肾结核、一侧肾积水:引流肾积水、待肾功能正常切除病肾
(5)先行造瘘术、择期切除术:一侧肾结核、一侧尿毒症
(6)膀胱扩大术:膀胱挛缩患者适用
注:两侧均有肾结核、一侧重一侧轻:抗结核治疗、择期切除重肾
尿路结石(疼痛血尿石)
一、病因:原因不明、目前认为:老年人尿路结石与前列腺增生有关、年轻人与营养不良、低蛋白饮食有关分类与诱因
1、年轻人(原发性结石):营养不良、低蛋白饮食导致
2、老年人(继发性结石):前列腺增生、泌尿系梗阻
二、结石分类与分型
1、草酸钙结石:
(1)最常见的结石:草酸钙结石、
(2)外观:桑葚状结石
2、泌尿系感染、梗阻结石(磷酸钙结石、磷酸镁结石)
(1)最易导致尿路感染、梗阻的结石:形成与碱性环境有关、尿PH值升高引起的“磷酸钙”“磷酸镁”结石,
(2)外观呈:鹿角状
(3)特别注意:可引起上皮性恶变
(4)常见致病菌:变形杆菌
3、尿酸结石(X线不显影结石)
(1)X线不显影结石:尿酸结石,
(2)成分主要为尿酸盐,痛风病人常见
(3)治疗:别嘌呤醇可分解尿酸盐、治疗尿酸结石
4、家族遗传性结石(胱氨酸结石):
(1)形状为:蜡样结石
(2)治疗:卡托普利可预防、治疗该结石
二、临床表现
1、疼痛+血尿特点:活动后血尿
2、上尿路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
(1)输尿管结石:肾绞痛、疼痛部位:位于腰部、上腹部可放射、特点:特别容易坎墩、坎墩在输尿管与膀胱的连接处
(2)肾结石:肾区疼痛、肋脊角叩击痛
三、实验室检查
1、首选:B超,次选:X线(常用于鉴别诊断尿路结石与腹腔内钙化灶)
2、确诊:KUB(尿路平片)+IVU(静脉尿路造影)/IVP逆行肾盂造影(使用在IVU无法看清的情况下、作为IVU的备选)
3、评价肾功能首选:
(1)放射性核素肾显现:首选、金标准、
(2)IVU静脉尿路造影:次选、银标准
四、治疗:0.6为界限区分治疗方法、
1、<0.6cm:保守、药物治疗
2、0.6-2.0cm:ESWL体外碎石(首选)、前提:远端输尿管必须通畅(输尿管、膀胱狭窄、梗阻禁忌)
3、>2.0cm:经皮肾镜取石(首选)
4、手术取石、腹腔镜或切开取石、占10%左右一般不用、用于输尿管末端结石
5、处理原则:若一侧肾结石、一侧输尿管结石:优先处理输尿管结石(疼痛较重),解决临床表现
膀胱结石
一、特点:排尿突然中断、变换体位后正常
二、治疗:
1、小于3cm:膀胱镜取石
2、大于3.0cm: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
圆梦谷,圆您医师梦加油!胜利属于你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