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菌病,简称布病,也称“波状热”,是布鲁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人以及牛、羊、猪、犬等动物。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该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可造成严重的健康和社会经济损失。
一、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特征
20世纪50至60年代,我国布鲁菌病严重流行,70年代疫情逐渐下降,曾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得到基本控制,但自90年代中期起疫情持续快速上升,布鲁菌病成为报告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
布鲁杆菌属由6个种、19个生物种组成,其中引起人类疾病的有羊、牛、猪和犬布鲁杆菌。
布鲁杆菌是胞内生长的革兰阴性多形球状杆菌,无芽孢形成。对光、热、酸以及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min、湿热60℃10~20min,3%含氯石灰(漂白粉)澄清液等数分钟即可将其杀灭。布鲁杆菌在外界环境的生活能力较强,在4℃奶油中可存活6周,冰冻奶制品中30d,新鲜奶酪中50~d,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在水中可生存5d至4个月。
布鲁菌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动物食品,即羊、牛和猪等,其他动物如犬、麋鹿、骆驼、马等也可成为传染源。该病亦可通过与病畜密切接触传播。
人群对布鲁杆菌普遍易感,青壮年男性多见。与家畜接触频繁的职业是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农民、牧民、屠夫、兽医等。
二、发病机制
布鲁杆菌自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后,中性粒细胞聚集以杀灭细菌。存活的菌体随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根据人体免疫力和菌体的数量及毒力的不同,可在局部被消灭或在淋巴结中繁殖生长并形成感染灶,增殖达到一定数量后,即突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液循环,人体出现菌血症、毒血症等急性症状。进入血液循环的病菌易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形成新的感染灶,后者中的病菌又可多次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症状加重,使发热呈波浪状。
三、临床表现与分期
人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因感染的病原体、病程的阶段和累及器官系统不同而异。
1.急性期:指病程6个月以内的感染。起病相对急,表现为发热、多汗、厌食、乏力、头痛、肌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热型以弛张热最多,波浪热虽仅占5%~20%,但最具特征性。
2.慢性感染:指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的感染。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有固定或反复发作的关节和肌肉疼痛,还可有抑郁、失眠等精神症状。
四、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少数出现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可出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升高等,累及肝脏者肝功能可有异常。
(二)细菌培养
血液、骨髓、乳汁、子宫分泌物、脓性分泌物、关节液、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等均可作细菌培养,其中血液最常用。
(三)血清学检测
国际上应用较广的血清学方法如下:
1.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
2.血清凝集试验(SAT):
3.ELISA:
4.布鲁菌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5.补体结合试验(CFT):
6.皮肤试验:
(四)分子生物学检测
针对IS或IS、16S~23SrRNA片段、BCPS31和omp2a基因的PCR可以用作培养产物的菌种鉴定,也有直接用于临床标本鉴定。
(五)其他检查
五、诊断标准
综合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
(一)实验室诊断标准
1.筛查试验:RBPT或PAT阳性者应通过下述提及的确诊试验以证实。
2.确诊试验:(1)由血或其他临床标本中分离得到布鲁杆菌属。(2)在上述基于凝集抗体检测的筛查试验基础上,加以下基于非凝集抗体的检测:①ELISAIgG阳性;②CoombIgG效价1∶,并出现显著凝集及以上。(3)不少于2周间隔获取的双份血清标本抗体效价升高不低于4倍。(4)CFT:效价1∶10并出现显著凝集及以上。(5)SAT:国内作为确诊试验,效价为1∶并出现显著凝集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效价1∶50并出现显著凝集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杆菌疫苗接种史,效价达1∶并出现显著凝集及以上者。
(二)人布鲁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1.疑似诊断:符合临床表现(有发热、多汗、关节痛、头痛、乏力、厌食、肌痛、体质量减轻、关节炎、脊椎炎、脑膜炎或局灶器官累及心内膜炎、肝脾肿大、睾丸炎/附睾炎等),且流行病学相关,如疑似或确诊动物、患者或污染动物制品、培养物有接触史、生活在布鲁菌病流行区、与菌苗的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等。
2.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基础上有筛查试验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有确诊试验阳性。
4.隐性感染: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5.血清学阴性病例:值得注意的是,犬布鲁杆菌细胞膜表面的抗原不同于S-LPS,普通血清学方法可能导致假阴性。因此临床强烈提示布鲁杆菌感染者,即使血清学阴性,也需排除犬型布鲁菌病的可能,此时可以通过培养或者PCR确诊。
六、鉴别诊断
1.伤寒、副伤寒:
2.风湿热:
3.风湿性关节炎:
4.结核:
5.其他:
七、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注意水、电解质及补充营养,给予高热量、足量维生素B族维生素以及易于消化的饮食。高热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持续不退者可用退热剂等对症治疗。合并睾丸炎者,可短期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合并脑膜炎者需给予脱水降颅压治疗。
(二)针对性抗菌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无合并症的非复杂性感染(成人以及8岁以上儿童)者首选多西环素(6周)+庆大霉素(1周)、多西环素(6周)+链霉素(2~3周)或多西环素(6周)+利福平(6周)。若不能耐受,亦可采取二线方案,见表1。慢性期感染可治疗2~3个疗程。
(三)有合并症或者特殊人群的推荐治疗方案
1.有合并症患者的治疗推荐:合并脊柱炎、骶髂关节炎者若复发感染,脊椎不稳定,显著的脊椎后突,脊椎病引起的难以控制的疼痛,局灶脓肿形成等情况时建议外科手术,抗菌治疗建议三联治疗,可以采用多西环素(3个月)+庆大霉素(1周)+利福平(至少3个月),或者采取环丙沙星(至少3个月)+利福平(至少3个月)。
2.合并脑膜炎、脑膜脑炎的治疗推荐:建议多西环素(5~6个月)+利福平(5~6个月)+复方新诺明(5~6个月)三联治疗,或者采用多西环素(4~5个月)+利福平(4~5个月)+头孢曲松(1个月)三联治疗。
3.合并心内膜炎:建议采用多西环素(6周~6个月)+利福平(6周~6个月)+复方新诺明(6周~6个月)+庆大霉素(2~4周)四联治疗。
4.妊娠:建议采用利福平(6周)或(4周)+复方新诺明(孕12周后适用,疗程4周),但是复方新诺明不可用于孕12周以前或孕36周以后的患者。
5.儿童(8岁以下):建议复方新诺明儿科悬液(8~40mg/kg,每天二次,口服6周)+利福平(10~20mg/kg,每天一次,口服6周)或者复方新诺明儿科悬液(8~40mg/kg,每天二次,口服6周)+庆大霉素(5mg/kg,每天一次,肌内或静脉注射7~10d)。
6.复发病例:可用原方案再治疗1个疗程。
7.耐药菌感染:临床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和相关推荐方案调整用药。
8.隐性感染病例:是否需要治疗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但仍建议给予治疗。
八、预防
预防接种和病畜管理是控制布鲁菌病的主要措施。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布鲁菌病诊疗专家共识》()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传染病杂志》年第12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5.23
白癫疯是怎么引起的呢白癜风有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