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渐转凉,孩子们的身体始终是放在家长和我们心上的头等大事。
为了孩子在幼儿园能够开心健康的学习、生活,我们小编整理了21条秋季健康小贴士,希望能帮助到家长和孩子们:
关于“吃”1.少吃刺激性食物。秋季干燥,易上火,偏辣(葱、蒜、花椒、辣椒等)、偏咸、热量过高的油炸食品或热性水果(荔枝、桂圆、橘子等)都尽量减少。
2.少吃生冷食物,预防腹泻。既是体质再好的孩子也不能天天冷饮,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最好在常温下静置15分钟后再食用。
3.多吃高蛋白类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肉等。
4.多补充富含纤维素(菠菜、胡萝卜、芹菜等)和五谷杂粮(玉米、小麦、黑米、全麦面包等),预防孩子秋季便秘。
5.多喝粥和温开水,不仅可以预防感冒,还可以养胃健脾。
6.及时帮宝宝打虫。
关于“穿”7.秋季可以为宝宝适当增衣,但不要一次性就给孩子加过多的衣服,增衣是逐步进行的。
8.幼儿体温为36.5℃~37.5℃之间,比成人略高,给孩子穿衣时比成人少一件为好。
9.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长短、厚薄两套衣服到幼儿园,老师会根据天气变化给孩子增减衣服。
10.在家时习惯培养孩子穿衣、穿鞋、擦汗等自理能力,鼓励孩子主动向老师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11.不要给孩子穿过紧或材质过硬的衣服(紧身衣、牛仔裤等),多给孩子准备纯棉的运动衣、运动裤,既透气又吸汗。
12.尽量避免让孩子身上穿四五件衣服,影响在园内运动,可以将多件薄衣服换成一件方便穿脱的厚衣服。
关于“住”13.日常对孩子进行卫生安全教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安全意识。
14.幼儿感冒一般一周左右就会痊愈,多喝热水、注意环境即可,如医院就医,不要乱吃过多的抗感冒药。
15.家长要定期给孩子的玩具和餐具消毒,防止细菌滋生。
16.及时接种预防针,预防秋季高发性传染病。一般疫苗在接种后至少一个月,才能在孩子身体里产生抗体。
关于“行”17.带孩子到自然中去锻炼,有氧锻炼是提高抵抗力的最好方法。
18.传染性疾病高发期,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19.保证孩子午睡和晚睡的时间和质量。
20.保证孩子假期里的运动量,每天带孩子出门活动,动静结合。
21.对于身体比较强壮的孩子,家长可以进行适当的冷水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先从与体温接近的水温开始,逐步降低温度。
▼附秋季传染病预防指南
进入秋季,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也正是一些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常见的秋季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普通性感冒、水痘、手足口病、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家长以及孩子们应重视,预防大于治疗。现特将预防指南给到大家,请家长朋友注意查收哦~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发病前的最初三天,传染性最强。病毒随打喷嚏、咳嗽或说话喷出的飞沫传播,主要表现: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2、普通性感冒:主要表现:咽喉痛、鼻塞和流鼻涕、流眼泪、打喷嚏、轻度发热、头痛和咽痛,很少出现发高热和全身酸痛的症状,发病周期短。流感和普通感冒的防治:
(1)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注意保暖;
(2)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3)多饮水、多吃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C;
(4)注意通风,居家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到一个小时;
(5)尽量避免幼儿出入公共场所;
(6)要注意幼儿个人卫生,要勤洗手。
3、水痘: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和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传染性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染。预防:除注意空气流通外,重点在于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后全部疹退为止,对有接触者可在3日内注射水痘带。
4、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春秋季为高发期。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预防: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5、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膜充血、口腔粘膜疹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特征,麻疹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人是唯一传染病,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预防:
(1)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隔离患者治疗后与5天。
(2)增強免疫力,可肌注丙种球蛋白或麻疹疫苗。
(3)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內空气的新鲜。
6、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是被患者和健康带毒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病毒侵入上呼吸道粘膜并在局部生长繁殖,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腺肿大或者两侧腮腺同时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开口和咀嚼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常可波及邻近的颌下腺,台下腺和颈部淋巴结。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可逐日减退。全部病程约7-12日,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脑膜炎等。预防: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服用中药抗病毒冲剂预防,流行季节注射"麻腮风"疫苗提高免疫力。
7、流行性脑脊髓脑膜炎:脑膜炎是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发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4天左右。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畏光、皮肤瘀斑等。本病病死率较高,过去在50%以上,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仍维持在8-15%的较高水平。另外10-20%的存活者将长期留有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流脑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主要是健康携带者。本病传染性较低,如仅有3-4%的家庭会出现二代病例,而且大部分仅有1例二代病例。病菌对抗生素敏感,一般开始抗生素治疗24小时后,就不再有传染性。
个体抵抗力下降,上呼吸道感染,吸烟,居住生活环境拥挤等是发病的危险因素。人群易感性增高、人口流动、低温、干燥、沙尘、居住拥挤等为流行的危险因素。
预防: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打喷嚏、咳嗽时使用手帕,不直接面对他人等,可以减少传播、感染的机会。
2、改善居住、工作环境的拥挤状况,并经常通风换气,特别是幼儿园、学校、工地等人群聚居地区。
3、接种疫苗。我国目前有两种疫苗,分别针对A群和A+C群,疫苗安全有效,保护效果也较好,可以去当地疾病控制机构咨询接种疫苗相关事宜。
4、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出现临床表现后,医院就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减轻症状、防止死亡。
5、保护接触者。出现病例后,对家庭成员、医护人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病迹象(发热),即应进行治疗,以免延误。密切接触者要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服药。幼儿园、学校出现病例后,即使不是密切接触者,最好也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预防。服药不仅可防止发病,也可消除带菌状态,阻断传播。密切接触者主要包括同吃、同住人员。
?
秋冬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校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同时,我们也会加大幼儿园晨检力度,希望家长朋友为了我们可爱的宝贝都能保持好习惯,坚持晨检活动!谢谢大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