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脏腑基本解释

中医总称人体内部的器官。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为六腑。

(图一)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古人把内脏分为五脏和六腑两大类:五脏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此外还有一个心包络,它是心的外卫,在功能和病态上,都与心脏相互一致,因此,它也是属于脏。   五脏的作用是储藏精气津液,六腑是主出纳转输。但是脏腑的功能,并不是各自为政,而是在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情况下,各负其责,构成一个完整的机体:不但在人体内部脏与腑、腑与脏之间相互联系、脏腑之间互为表里,而且与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四时气候的转移、精神活动等方面,都是息息相关,互为影响。   脏腑学说,除了一般从形态上指出它的实质外,更重要的是从动态上去认识它的功能活动,而联系到病理变化。并且无论在功能和病态上所指的。并不是单纯一个脏器本身,而是代表着某一系统的活动情况(这里所谈的系统,并不是现代生理解剖上的系统)。

一、五脏   五脏藏而不泻,属阴属里,在生理和病理上都较六腑为重要。   ㈠、心(图二)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肠与心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是五脏六腑的大主,生命活动的根本,居于首要地位。假如失去这个统一领导的作用,则十二官的活动,就要发生紊乱。2.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液在血管当中循环不息,周流全身,主要是心的作用。古人说其充在血脉,就是指出心脏和血液循环的关系;而血脉的循行旺盛,面部表现红润的气色,所以说其华在面。   3.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所以心气通于舌。心脏在正常的时候,舌就能够辨别饮食的五味。

  因为心主血脉,所以少阴(心)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以致毛发不泽,面黑如漆。而舌为心之窍,如质红为心火,淡红为心血不足。   附:心包络   心包络是心的外卫,有保护心脏的功能,并有代心主宰的作用。它和三焦有表里的关系。心是最重要的器官,不能受邪,所以病邪的侵袭在于心包。如温病的神昏谵语,是邪入心包,就需要用清心开窍之法。 ㈡、肝(图三)

  肝(liver),人体脏器名,五脏之一。是脊椎动物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并在身体里面扮演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等。肝脏也制造消化系统中之胆汁。在医学用字上,常以拉丁语字首hepato-或hepatic来描述肝脏或肝脏的。大部分的肝脏疾病都会有黄疸的症状,这是由于肝脏无法继续将胆红素排出所以就在体内累积。中医认为:肝与胆相为表里,开窍于目,肝主藏血,肝主疏泄,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肝又为将军之官,主谋虑。   1.肝藏血: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当人卧后,血就归于肝,人动后血就运行于诸经。   2.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肝有防止外侮,考虑抵御对策的作用。因此,人体受到外在环境的刺激时,在精神情志上就会立即采取谋虑,进行适应的措施。   3.肝与筋及爪甲的关系:筋为肝之所主,筋的所以能屈伸动作,是由于肝的精气灌溉濡养,所以说其充在筋;而爪为筋之余,所以爪甲的坚脆厚薄与颜色的枯萎润泽,是肝脏盛衰的表现。 4.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而肝为藏血之脏,目受血才能视,所以目之能辩五色,是肝的主要作用。

 由于肝藏血,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所以大怒伤肝,则会引起吐血,血少则爪甲枯脆不华,目无所见(如夜盲症),筋络屈伸不利,甚至动风挛急。㈢、脾(图四)

  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左侧与膈之间,相当左侧第9~第11肋的深面,其长轴与第10肋方向基本一致。正常人在左肋弓下不能触到脾。脾的位置可因体位、呼吸及胃的充盈程度而有所变化,平卧比站立时高约2.5cm。脾色暗红,质脆易破,左季肋区受暴力时,常导致脾破裂。   1.脾主运化:脾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津液,把食物的精华送到全身,并且能运化水湿浊气排泄于体外。   2.脾统血: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所以说脾藏营,而脾又借血的营养以司运动。3.脾主肌肉,其荣在唇:肌肉的生长,必须依靠脾的作用。脾把水谷精微转布营养全身;而脾又为统血之脏,所以口唇的红润和淡白,可以表示脾血的盛衰。   由于脾统血,开窍于口,主肌肉,因此,脾虚则血失统摄,而有便血、崩漏等,以致口唇淡白不华,治疗就要用补脾摄血之法。且脾能运化精微,敷布肌肉,以及运行水湿使之外出。若脾不运精,而湿邪困滞,则会发生肌肉不用或脾满的病变,治疗就必须温运脾阳。㈣、肺(图五)

  肺位于胸中,上通喉咙,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五脏之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1.肺主气:肺主人身的元气,为生气之源,吸之则满,呼之则虚,是五脏的华盖,受气于天,与谷气相并,而充养于身。   2.肺佐心脏,主治节:肺辅佐心脏,主宰百脉血液的运行,有治理和调节的作用。肺与心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心主血,肺主气,气行则血行,二者是相互为用的。   3.肺外合皮毛:肌肤皮毛能随着外界的寒温而起调节作用,是人体外的阳气所敷布的地方。而这种作用的强弱,又决定于肺气的盛衰。因为肺能够行气温于皮毛,故皮毛为肺之所主。   4.肺开窍于鼻:肺司呼吸,鼻是呼吸出入的通道,所以肺气和,则鼻能辨别香臭。   5.肺与声音的关系:人的言语声音,是气的鼓动,而气为肺之所主,所以声音和肺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肺主气与皮毛,所以肺虚则有少气自汗的现象;肺能佐心,主治节,所以吐血,不但治心治血,还要补气摄血。由于肺开窍于鼻,古温病中咳嗽、气喘、鼻煽,为肺热,而要用清肺泄热的方法来治疗。㈤、肾(图六)

  肾是脊椎动物的一种器官,属于泌尿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最后产生尿液经由后续管道排出体外;同时也具备内分泌的功能以调节血压。在人体中,正常成人具备两枚肾脏,位于腰部两侧后方。   1.肾藏精,其华在发:肾能藏五脏六腑的精气,当需要的时候,随时供给。肾又是先天生命的根本。所以人得肾气才能生长发育,齿更发长;到了成年肾气强盛精气充满的时候,就能有子;而肾气衰的时候,就要发堕齿槁。2.肾主骨生髓,通于脑,作强之官,而出枝巧:骨和髓的充实与否,是决定于肾气的盛衰。因为肾生骨髓,而诸髓皆属于脑;脑是诸髓的会合,而又下通于肾;所以人体的强弱和智愚,都与肾有关系。

 3.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因为肾气通于耳,所以肾气盛则耳能辨别五香。而肾又是藏精和蒸化水分从膀胱排泄的脏器;命门的真火盛衰,又与大便的排泄有关,所以肾又开窍于前后二阴。

  由于肾为藏精之所,与脑髓相通,开窍于耳,所以肾虚精少,就有头昏、脑转、耳鸣、健忘、失精的症状,治疗也就要补肾填精。肾又为水脏,有司开阖排泄的作用,因此肾病可致水肿病变,治当温肾分利。   五脏既是相互资生,又是相互制约,以维持正常的平衡状态。古代医家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就运用了五行学说,把五脏分属于五行,采取相生相克的理论来阐述。如果任何一个脏器发生了太过或不及,便会相乘相侮而成病态。例如心火刑金的吐血,应该泻肝泄火;肝木克土的泄泻,应当疏肝实脾。同一眩晕,有肝旺、肾衰、脾虚的不同,治疗也有泻肝、补肾、培土的分别。这些都是从五行生克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病变影响,从而应用于临床实践的。

二、六腑 六腑是水谷出入转输、受清泌浊的通路,属阳属表,它配合五脏而活动。㈠、胆   1.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胆气的盛衰可以决定思想意识的果敢与否。外在因素的刺激,仍然可以因内在器官的活动而取得适应和改变,从避免受到不良的影响,胆就负担着这一主要任务。   2.胆为中精之府,属奇恒之府:胆藏清净之液,而其他各府中之液皆浊;因此它是“中精之府”,并与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同属“奇恒之府”。㈡、胃   胃为水谷之海,仓廪之官,腐熟水谷,为后天给养来源。胃既能容纳水谷,又有运化吸收水谷精气的作用,以供给需要,所以说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是后天的根本。㈢、小肠   小肠主化物而分别清浊,为受盛之官,能化物而使精华归于五脏,使糟粕从六腑排泄;并使糟粕中的水分归于膀胱,渣滓归于大肠。因此小肠如有病变,可以影响大便和小便的排泄。㈣、大肠   大肠主传泻糟粕,是水谷废物排泄的通路。从胃的受纳、腐蚀及脾的运化,经过小肠的分别清浊,后由大肠排泄,构成一个水谷运化、吸收、排泄的过程。所以大便下利或秘结都是大肠的传导失常。   ㈤、膀胱   膀胱藏津液,司小便。津液包括水分而言。水分是津液之余,经过膀胱的蒸化,才能使其排泄出来。如气化失常,就会产生癃闭或遗溺。㈥、三焦   总起来说,三焦有下列两种功能:   1.流通气血:水谷的精微一定要经过三焦的转输,而后送达脏腑、百骸,使得气血津液周流不息,各走其道,以温分肉、肥腠理。   2.沟通水道:三焦流通水液,并将多余的水分下输膀胱,犹如行水的沟渠。所以说它是“决凛之官”,即是水道外出的道路。假如三焦不通,即有肿胀、小便不利的病变。   分别言之,上焦从胃上口至舌下,有主纳的功能,受气和水谷,并温分肉、肥腠理以卫外;中焦从胃上口至胃下口,有主化的作用,能腐熟水谷、吸收精华、生化血液、滋养全身;下焦从胃下口至二阴,有主出的作用,泌别清浊,以传导排泄大小便。

三、五脏六腑相互关系(图七-十)

  脏腑是相互配合,互为表里,不论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谈到五脏,也就联系到六腑。兹分述如下:   ㈠、肝与胆   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胆互济。所以肝胆实热的病人,有寒热、胁痛、胸满、口苦、呕吐等症状。而平肝足以泻胆,泻胆也可以平肝。   ㈡、胃与脾   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二者分工合作。所以任何一方有病,都会相互影响;治疗上也是二者兼顾。   ㈢、心与小肠   心和小肠的经络互通于心,心火盛,舌尖碎痛,小便也会赤涩。所以采用清心利小便的疗法,使心和小肠的热从小便外出。   ㈣、肺与大肠   大肠为传导之腑,但必须借肺气的下降。所以大便秘结,可以用开泄肺气的方法;痰浊壅塞肺部的实喘,可以开泻大肠,以利肺气。二者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是密切关联的。 ㈤、肾与膀胱   肾和膀胱互为表里。小便既要靠肾的运化,又要藏于膀胱,从而得以正常地排泄。所以小便不通就应当温化肾和膀胱之气。   ㈥、心包络与三焦   心包络是心的外卫,三焦为脏腑外卫,二者脉络原自相通。在经络方面,手厥阴经是络三焦,属心包,手少阳经是络心包,属三焦,是相互交通的。所以心包络和三焦的关系也很密切。

连环锁一病一锁之开锁秘籍临床应用研修班

一、疗法介绍:

连环锁一病一锁之开锁疗法是以道家气血学说、阴阳学说、中医脏腑理论,结合现代医学、人体空间自然医学,采用鸳鸯叠掌氏手法补元气、调气血、平阴阳、通脏腑,从而使元气充足、气血经脉运行通畅、百病不生、益寿延年,用道家千年不传的连环锁开锁手法针对各种男科、妇科、内科以及全身各种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病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连环锁也包含流传于民间的八把半锁,就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本来同属于《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变迁变成了两本书,而八把半锁就像《金匮要略》一样流传于民间。此疗法在古代只使用于皇家和王公贵族的身心调理及疑难病症的治疗,而平常百姓却无缘体会到此疗法的神奇疗效。八把半锁流传于民间,很多人都听说过此疗法的神奇传说,但是很少人知道正确的开锁方法,达到传说中的神奇疗效。只有八把半锁配合连环锁才可以达到锁开病自消的神奇效果!

连环锁包括:

身体前侧:内四环锁、外四环锁、太极锁、通关锁、天根锁

身体后侧:内四环锁、外四环锁、通阳锁、乾坤锁、通天锁、千金锁

八把半锁:青龙锁、返魂锁、紫金锁、白虎锁各一对,外加总锁

连环锁疗法共计32把锁。

疗法特点:

1、不使用任何药物,徒手操作,没有任何副作用,安全有效无任何风险。

2、一病一锁易学易掌握,效果持久不易复发。

3、掌握此疗法就像掌握人体疾病开关一样,本疗法适应症广泛没有任何副作用。

二、课程安排:

本疗法适应症

1、男科:各种原因引起的阳痿、早泄、性功能减退、阴囊潮湿、睾丸炎、睾丸下坠、前列腺炎、尿频、尿急、尿等待、尿分叉等等

2、妇科:月经推迟(提前)、月经过少、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卵巢功能异常、雌激素分泌过低、更年期综合症、面部长斑、白带异常、子宫下垂、阴道松弛、性冷淡、遗尿、盆腔炎等等

3、伤科:颈椎病、肩周炎、手麻、前中斜角肌综合征、背部酸困、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臀大肌综合征、臀中肌综合征、坐骨神经痛、腰大肌综合征、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膝关节痛、下肢酸困、四肢怕冷、手脚冰凉等等

4、内科: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浑身乏力、精神不振、肾虚所致的腰酸腿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胃炎、胃痛、消化不良、腹痛、便秘、腹泻、心悸、心慌、胸闷、打嗝、乳腺炎、乳腺增生等等

第一天:

1、道家与中医的渊源

2、连环锁与道家理论、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之间的关联。

3、连环锁的妙用及妙解

第二天:连环锁的位置及手法操作

第三天:一病一锁的开锁方法及临床应用

三、主讲专家:

胡青耀:中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推授课专家,毕业于河南省中医学院,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祖父学习中医知识,后又拜灵空道长为师,学习道家文化,并得其真传熟练掌握和运用连环锁疗法,在临床上治愈患者数万例,这种疗法得到患者一致好评和青睐。为完成师傅之意愿,将此疗法发扬光大解除患者痛苦,造福苍生!

研修方式及证书:

1、由胡青耀老师亲自授课,并现场示范及手把手教授。

2、研修班结束经考核合格,授予中英文对照由中国针灸推拿协会颁发的结业证书。

3、医院决定,所有参会人员均颁发研究院结业证书,可以作为就业上岗的参考证明。

4、凭本研修班中推研究院证书免费复习。

5、报到时交四张二寸免冠彩色照片。欢迎各学员收集整理临床病例现场与专家交流。

时间与地点:年01月26日——01月29日(26日报到)北京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权威
白癜风丸零售价格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gaowanyan.com/gyzd/11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